臺灣人在大陸》臺灣演員安晨芯:我像是孤兒,但找得到自己的家

安晨芯在大陸參與的影視作品劇照。(網路圖片)

2022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八閩電影巡展作品《相見在鸞峰橋》講述了福建省下黨鄉脫貧攻堅、臺胞登陸創業讓鄉村發生幸福嬗變的真實故事。飾演劇中「陶媛媛」一角的中國臺灣青年女演員安晨芯日前做客「臺胞之家」,分享她的「登陸」經歷與電影拍攝的幕後故事。

1992年出生於臺北的安晨芯,成長的環境已然是「臺獨」氛圍籠罩下的臺灣,在她的回憶裡,填補時間的精神食糧都來自美國和日本。

「我從小是看《美少女戰士》、迪士尼電影長大的,曾經也和同齡人一樣,喜歡美國跟日本,可逐漸有自己的思想後,會覺得我不是美國人,也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國人!」

01慢慢覺醒

「『臺灣有80%人口根在福建,所以囑咐我們不能數典忘祖。』這是《相見在鸞峰橋》中的一句臺詞,也如同爺爺從小對我說的話。」

安晨芯的爺爺是名老兵。1949年,爺爺帶着妻兒從福建永春來到臺灣,自此再未回家。

記憶中,爺爺總是一臉愁容地念叨着有關家鄉的一切,輾轉海外想盡辦法寄送物資給海峽對岸的兄弟姐妹,外出回來給自己買的是大陸各省的拼圖玩具。

雖日思夜想,爺爺最終還是帶着遺憾離開了。1987年,臺灣開放探親後,父親回到家鄉,替爺爺了卻了心願。首次踏上回鄉的旅途,父親對這片土地產生天然親近感,看到大陸蓬勃發展的氣象,父親預言:未來,這裡一定會富強。

「登陸」發展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上世紀九十年代,父親跟隨改革開放腳步,決定到大陸闖蕩。來到經濟特區深圳創業經商的他,抓住時代紅利,一下讓全家過上好日子。

每次回臺,父親就和女兒分享在大陸的見聞感受。「漂泊在外的遊子始終是要落地歸根。」父親希望女兒日後也能回到祖國發展。

家庭教育讓安晨芯認同大陸,可她也漸漸發現外圍環境有裹挾、抹黑、敵視大陸的聲潮。在她看來,西方文化意識形態的滲透讓很多人崇洋媚外,教科書上消失的和被改寫的歷史,以及媒體構建的有關大陸負面落後的擬態環境都讓人遠離真實。「不瞭解真實歷史,不瞭解大陸發展建設,就不會明白自己的身份,也不確定回來是否比現在好。」

在混沌錯亂中生活,覺醒只能慢慢發生。小學六年級,安晨芯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畫面中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我也不知道爲什麼南京大屠殺對我影響這麼大,南京其實離我很遙遠,可我就是感到憤怒,一直以爲『友善』的日本人竟然是這個面目,他們在殺我的同胞。」

那是一種被欺騙背叛的感覺。當看到身邊出現的「哈日族」,更感到荒謬與諷刺。

「我覺得臺灣人很可悲,《馬關條約》簽訂被拋棄後就成了孤兒,之後就忘記誰是自己的親人。我像是孤兒,但我找得到自己的家。」

02

嚮往的,就勇敢奔赴

從小喜歡唱歌跳舞的安晨芯有着演藝夢想。

少女時代,她開始給雜誌社投遞資料,一不小心就成了被選中的女孩,進入模特圈。在臺灣大學讀書期間,又被經紀公司挖掘,開始拍攝tvc電視廣告,畢業後成功簽約一家陸資經紀公司。

安晨芯在大陸參與的影視作品劇照。(網路圖片)

大陸出資的公司,就代表着有來大陸發展的可能,這是安晨芯最想來這家公司的理由。儘管那時她對大陸演藝市場還知之甚淺,但祖父輩的影響和在島內看到的爲數不多的大陸影視作品讓她心生嚮往。

「深深着迷於《金陵十三釵》《步步驚心》《甄嬛傳》,喜歡鞏俐和周迅。」安晨芯覺得,臺灣很難出這樣的演員,電影題材也不多元,和大陸影視作品帶給人的感覺不同。

「看到《十面埋伏》《畫皮》這些大陸電影時,就覺得我們中國人,有一天會不會也可以做出比好萊塢好的電影。」

「沒有人突破我的信息繭房,但我可以確定,我想演的角色在大陸。」得益於簽約這家陸資公司,安晨芯有了來大陸拍戲的經歷。

「我到大陸後才知道有跑組的概念,北京大望路的『飄home』有很多劇組在那裡招募,演員們拿着自己的資料穿梭於人山人海,那時候才意識到這裡就是機會很多,試戲成功概率很大。」

「在大陸發展一定會有不可限量的前途。」這樣的感覺越發強烈。於是,安晨芯有了和公司解除合約,獨自來大陸闖蕩的想法。

到一個陌生城市獨自打拼,是個多麼瘋狂冒險的決定,可有夢想的人從不會缺少出發的勇氣。2017年4月17日,拖着行李箱,搭乘飛往首都北京的客機,安晨芯開啓「登陸」之旅。

03相逢即溫暖

陌生的城市,夾雜着對前途未知的惶恐,安晨芯原以爲自己會忐忑不安,沒想到落地後的她,感受到的卻是不期而遇的溫暖。

「剛來北京遇到好心的助理,推給我有組訊的公衆號;偶然認識的製片人,有合適機會就問我要不要試試看;很多人聽到我是臺灣人就會給予照顧。」

有了好心人的接續助力,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堅持,短短几年,安晨芯參演了《半妖皇帝》《手可摘星辰》《愛在深夜時》等作品。

命運總是曲折。有機會接踵而至的高潮,也有事業停滯不前的低谷。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安晨芯面臨無戲可拍的境地,她只能回臺灣,嘗試接受離開大陸的現實。

「在臺灣的日子裡,我覺得很痛苦,融入不了這裡的環境。」安晨芯回憶,一次大夜戲拍攝期間,她希望工作人員幫她拿一下忘記帶到片場的熱水壺而被指責耍大牌,接二連三不愉快的合作讓她愈發想念在北京的生活,想念那裡的自由與包容,還有家一般的溫暖。

或許是命中註定,或許是骨子裡適合,希望沒有磨滅。

04幸福抵達

點燃希望的,是曾經在北京遇到的一位製片人。

2021年4月,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的安晨芯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對方傳來訊息:「晨芯你好,有一部電影《相見在鸞峰橋》即將開拍,影片講述的是大陸鄉村脫貧攻堅的故事,裡面穿插臺青『登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情節,團隊希望有臺灣演員加入,我覺得你很貼合角色,要不要試試?」

一度認爲自己很難再回到大陸的安晨芯聽到消息,從痛哭轉爲狂喜,立刻買機票飛奔福建,開啓在下黨鄉拍電影的生活。

「青灰色的廊橋橫跨在山水間,黃色的夯土房依山而建,夜幕落下,燈光閃爍,一層層,最後落進貫穿了整個鄉村的那條溪流,這是我來到下黨鄉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這一眼,讓我喜歡上這裡。」她在日記裡這樣敘述對下黨鄉的初印象。

安晨芯回憶,拍攝前隔離的那段時間,也發生許多難忘的事。

電影投資人張穎秋夫妻用心照顧三餐。「穎秋姐覺得我太瘦了,就煮參雞湯給我喝,而且說話的口音和大姑媽一模一樣,大姑媽就是在福建出生的,所以感到非常親切。」

福建壽寧縣的女醫生謝紫玲單獨爲她採集咽拭子,以確保她能及時到片場拍戲。這期間,謝紫玲和她分享發生在下黨鄉的真實故事,讓她很受觸動。

1988年1月,坐落於大山深處的下黨鄉建鄉,是當時全省唯一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電、無財政收入、無辦公場所的省級特困鄉。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曾三進下黨鄉,幫助這裡最終實現脫貧。謝紫玲說:「這裡的人因此有受教育的機會,走出大山改變自己的命運。」

安晨芯後來瞭解到電影製片人呂純振也是當地人,是爲了感謝政府的幫助而製作的這部電影,獻禮黨的二十大,也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劇本里打動安晨芯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原型。曾經參與這裡鄉村改造的臺灣設計師,通過努力打造,讓貧困村發生了改變。「自從臺灣發生太陽花學運後,我感知到的兩岸關係是對立的,但這些就讓我覺得,原來兩岸人民一直在友好地互動,而且要感謝政府做橋樑,纔可以讓這些臺灣年輕人能把先進的經驗帶過來。」

「山上的下山了,海上的上岸了。」這是電影裡的一句話,一路的見聞讓安晨芯堅信,抵達的終點會是幸福彼岸。(李繪)

(本文來源:「臺胞之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