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最想創業又不敢 學者:我們的教育不容許犯錯
根據調查顯示,臺灣是全球最想創業,又最不敢創業的地方,主要是因爲創業能力與堅定度不足。對此,學者認爲,政府不妨規劃中學、大學及社會教育各階段的創業精神課程,否則,即便釋出再多資源,創業者也會認爲錢不夠多、空間不夠大、機會不夠好,一遇到旁人質疑,信心就崩盤。
直銷業者安麗日前公佈全球創業報告指出,臺灣有88%受訪者對創業抱正面態度,高過77%的全球平均。其中,35歲以下的臺灣人對創業正向態度更高達91%,超過中壯年,多數人也認同,創業是大勢所趨。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主任陳意文指出,臺灣人認同創業、想創業,卻未真正創業,代表臺灣人「愛上對創業的美好想像」,代表對經濟現狀有多不滿,主因是臺灣經濟低迷,加上長年低薪資、高工時,導致35歲以下的年輕人出社會後,只好把創業當成避風港。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則認爲,臺灣人想創業,但創新能力不強,導致創業可行度受挑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則觀察到,創業者成功與否與人格特質有關,通常不會怨天尤人,且知道創業是一條不歸路,時時思考每一步、下一步要怎麼走。
據調查結果,臺灣有70%的人同意「我認爲創業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職涯發展機會」(渴望度),但只有47%人認同「我擁有一切創業必須擁有的技能和資源」(可行度),當被問到「我的家人和朋友永遠不可能說服我打消創業念頭」(堅定度)時,同意度更只剩32%。其中,又以35歲以下年輕人的數據滑落幅度最驚人,渴望度高達76%,可行度腰斬至37%,堅定度更只剩27%。
對此,陳意文解讀,主要是臺灣的教育不容許犯錯,但「容錯」偏偏創業精神重要的一環,此外,創業家即使沒有資源,也會無中生有,「所以出問題的是創業精神,」他說,臺灣總把「創業精神」與「創業教育」混爲一談。
陳意文進一步補充,若缺乏創業精神,即便政府給再多資源,創業者看到的永遠是錢不夠多、空間不夠大、機會不夠好,因此年輕人會不斷抱怨、覺得沒有出口;就算握有資源,只要旁人質疑,信心同樣崩盤。
他建議,臺灣或許可以參考國外製作「創業精神教育白皮書」,規劃從中學到大學、社會教育,各階段合適提供的創業精神課程,「讓想創業的人去創業,不創業的人留在企業,要有創業精神,商業環境纔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