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家/新政府將上任 八大智庫產業政策建言
文/胡湘湘
新政府即將於520上臺,其所楬櫫的五大創新研發計劃,是否能成爲臺灣經濟轉型的最佳推進器,新政府上任後,應如何提升臺灣競爭力,營造更好的產業環境,攸關臺灣未來發展。臺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日前舉行「八大智庫對新政府的產業政策建言論壇」邀請重量級專家代表提出砭鍼與解方,希望協助政府及各產業開啓新思維及新做法。
這八大智庫代表分別爲: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甘良生、臺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博怡、商業發展研究院院長謝龍發、臺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工研院產經中心副主任張超羣、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等重量級財金專家,分別從國際經貿、生醫、金融、商業服務、環保與能源、產業創新研發策略、高科技產業轉型與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等多面向進行探討。
吳中書表示,兩岸往來密切、無法忽視中國大陸的發展,自由貿易協定從傳統的關稅減讓轉爲跨境服務及服務業市場進入,且邁進跨越國境的自由化,即金流、人才流與資訊流的自由流動,整合後的區域重要性將凌駕單一國家,企業佈局更加模糊國家疆界,而產業鏈佈局策略將左右企業榮枯,包括雲端、大數據、網路經濟、智慧科技與綠色產業等將主導產業發展。
他認爲,國際競爭來自四面八方,基於與中國大陸經貿關聯性的密切,潛在龐大服務業市場利基,及競爭對手國與政治情勢考量,兩岸經貿協議架構的後續談判,如服貿、貨貿與爭端協議等對臺灣經濟相當重要。在國內外政治不確定的陰霾下,要規畫臺灣與其他國家或貿易區塊自由貿易的時程表不切實際,然而爲落實臺灣已準備好加入國際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解除管制,產業升級與鼓勵創新以增強臺灣國際競爭力,是臺灣加入國際經貿整合的必備條件。
「產業是根,金融是葉」,產業要發展,必須有金融做爲後盾,因此,黃博怡認爲,發展策略性產業需要有效動員金融資源,「當前臺灣經濟難題不單純是景氣循環問題,而是更嚴肅的經濟結構轉型問題。」而且要面對的不只是臺灣內部問題,而是如何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找到好位置。找到好位置,就需要資源的動員。臺灣在資訊電子產業、生技業都有好的基礎,但如何靠金融資源協助結構性的經濟問題,必須從制度面纔能有效解決。
黃博怡認爲,政府是決定經濟長期表現興衰的關鍵,所有的遊戲規則均由政府制定與執行。現今新政府五大創新研發計劃重視發展策略性產業需要,仍需多元政策工具配合。
大家都想要發展策略性產業,但誰能做到位、誰又能獲得成功?這是一場國與國的競賽,遠景的描繪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透過適當的制度改革,激勵資源往對的方向移動。相對於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注意到國家級投資資金的重要性,臺灣需要急起直追。
黃博怡指出,積極推動策略性產業有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或轉型。除了人才,資金動員模式將是這場策略性產業國際競賽輸贏關鍵,破壞式創新必須仰賴創業家與銀行家的結合。他具體建議,應儘速從產業發展觀點重新檢視金融制度與政策的適切性;除了產業結構外,亦應重視人口快速老化的銀髮金融發展。
※ 精彩全文,詳見《臺灣銀行家2016年4月號》。※ 本文由財團法人臺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