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濟發展 陸學者籲先釐清國家與市場關係

大陸正與病毒共存,許多景點開始出現康復旅遊人潮,圖爲遊客在寧夏鳴翠湖景區拍照留念。但經濟學家認爲,大陸經濟全面恢復不會那麼快。(中新社)

大陸復旦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接受大陸觀察者網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呈現出「無熱點有重點」特徵,重點一定要做,但要考慮用什麼方法來推進,國家爲主還是市場爲主?在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中,政府和企業的角色應如何調整?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國家和市場關係這一命題。

張軍指出,就重要性而言,有些事情具有一階的性質,有些則屬於二階的。經濟學家通常把創造財富的活動,例如貿易、生產、創新等等視爲一階性的,而把那些涉及管制、審批、補貼、腐敗等活動視爲具有二階性質。

張軍直言,現在大陸推動經濟復甦的政策,像紓困、補貼等等,大概應該視爲二階性政策。紓困政策的效果不理想,說明市場主體當下更關心那些一階性的問題,直白一點就是市場恢復開放的問題,以及國家與市場的關係問題。

張軍還稱,對中國經濟來說,無疑有很多重點,問題在於怎麼去做「重點」。如果是靠國家的力量主導,把它納入國家戰略,以此希望在更短的時間裡面靠砸錢進去就能有突破,那麼一方面風險很大、不見得能成功,另一方面也可能擠佔更多資源。

他強調,重點肯定要做,但得考慮一個問題,是利用國家的力量來推動,還是國家引導、主要依賴市場的力量來推進?如果是前者,會跟已開發國家產生更大沖突,就像「中國製造2025」這一目標那樣在全球範圍內受到巨大關注。「我覺得還是應該用市場的辦法來推動重點領域的發展,補足我們的短板,而且市場機制產生的效果遠遠好於我們的想像。」

張軍直言,爲什麼市場主體感受到的政府幹預越來越多?爲什麼很多政策多變、不能保持連貫性、一致性?爲什麼宏觀經濟的調控越來越帶有行政干預的色彩?這些問題纔是企業家、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他提醒,靠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幾乎是成本最低、風險最小、成功概率最大的方法,而且跟全球發達經濟體之間的摩擦也會最小。因爲市場的辦法就是公平準入、公平競爭,何況中國完全具備這些條件,這些條件本身也是基於市場經濟邏輯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