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美育成績進中高考 應試教育能治素質教育的病嗎
(原標題:體育美育成績進中高考 應試教育能治素質教育的病嗎)
原標題:馬亮:體育美育成績進中高考,應試教育能治素質教育的病嗎?
若無法加大體育、美育的通識教育投入,而是將這些負擔轉嫁給各個家庭,那麼由此導致的教育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問題將令人堪憂。
文 丨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爲學校體育美育工作明確了改革方向。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新聞發佈會進行政策解讀,提出要將體育、美育等科目的考試成績納入中考和高考計分,逐年增加分值並達到和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引發廣大家長的普遍擔憂。
在全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我們需要全面培養擁有健康體魄和審美能力的年輕一代。加強對體育、美育的重視,讓孩子們重拾對體育、音樂和藝術的興趣,是踐行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將體育、美育納入考試科目也有其必要性,畢竟不考試不重視,考試也是無奈之舉。但是,將這些科目納入中考乃至高考,甚至將分值達到主課分值水平,卻很難達到預期目標,甚至可能本末倒置。歸根結底,使用應試教育的手段,很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這就相當於緣木求魚,毫無疑問會本末倒置。
我們期望學生可以有強健的體魄、欣賞藝術的素養和健全的靈魂,但是如果用考試來倒逼體育美育,那麼就會導致臨時抱佛腳的敷衍了事和學生負擔的難以承受之重。考試本位的素質教育,將使學生爲了考試而去參加體育鍛煉、音樂輔導和美術訓練,但是他們在你不情我不願的情況下,固然可以通關過卡,卻不一定培養得出真正的興趣和愛好,甚至會誘發逆反心理和厭學症。
過去是高考一考定終身,而現在中考大有一考定終身的態勢。中考對考生進行分流,很大比例的學生進入職業高中和技術學校,基本無緣高考和大學夢。這使家長們鉚足了勁,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中考備考之中,希望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將體育美育考試納入中考乃至高考,就相當於在家長本就頭疼的應考緊箍咒上繼續上發條,使基礎教育問題進一步凸顯。
首先,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嵌入素質教育的難度極大,甚至是知其不可能而爲之。目前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極重,一些學生早早六點鐘起牀,一天到晚上課,晚上做作業到幾近午夜。在步入初中和高中以後,很多學校規定一週休息一天甚至只休息半天。這種滿堂灌、連軸轉學習的課業壓力,使學生沒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和美育薰陶,也毫無童年的樂趣和成長的快樂。即便是家長安排課餘培訓,體育鍛煉和美育學習的目的也是爲了考級升等和應試加分,同發自內心的興趣驅使毫無關係。
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考分是王道,一切其他事情都要爲之讓道。無論是衡水中學還是毛坦廠中學,都是這種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佼佼者。但是,高強度學生使考生的腰彎了、眼痠了、頭疼了,對窗外的美好生活失去了興趣。這種通過軍事化管理和高強度考試所培養的一些學生,在步入大學後卻出現嚴重心理問題,使他們難以適應大學生活並健康成長。因此,不改變應試教育的體制弊病,寄希望於從邊緣包圍中心地加強素質教育,顯然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其次,教育部門應改變政策制定的慣性思維,真正從家長和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和出主意。教育部門的慣性思維是希望得到什麼,就得考什麼;不考什麼,就達不到什麼。但是,這種“以考代管”的政策邏輯卻同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政策初衷有不一致之嫌。比如,《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不是獨美,而是融合之美,要加強美育同各個學科的滲透與融合。再如,《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
不久前,某地教育部門規定將學生視力納入中考,同樣引發社會擔憂。爲學生視力着想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用考試來保護視力,無異於與虎謀皮。爲了兼顧視力和考分,這種政策可能誘發家長爲孩子做近視手術,也會使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遭遇教育不公平。在這種簡單線性思維指導下制定的政策,缺乏經得起推敲和考驗的理論基礎和證據支持,在具體執行時也往往會誘發新問題。因此,在自上而下進行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定時,我們更加需要自下而地的廣泛吸納民意和真正以人民爲中心。
最後,體育、美育毫無疑問至關重要,但是將其作爲素質教育的達標底線,還是拉開分差的生死線,則需要充分考慮由此引發的社會公平問題。在目前地區之間不均衡不充分發展的背景下,很多學校不具備體育、美育的空間和師資,我們還很難保證學生可以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進行比賽。貿然將體育、美育納入考試,不顧及不同家庭的投入基礎和負擔能力,將會導致“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體育、美育對家庭經濟能力和家長陪伴時間的要求極高,而這也是爲何將其納入考試科目會引發家長擔憂的主要原因。當學生們普遍學習鋼琴時,一些有條件的孩子在練習大提琴、美聲等科目了。當家長們忙着給孩子報足球班時,擊劍、高爾夫球等“貴族體育”則成爲學生之間相互攀比的籌碼。之所以會存在體育、美育的“鄙視鏈”,恰恰就在於不同科目的經費和時間投入差距極大。以每週一次、每次一個小時的課外培訓爲例,每年要花費一個家庭上萬元乃至數萬元,成爲家庭教育負擔不減反增的主要成因。如果無法加大體育、美育的通識教育投入,而是將這些負擔轉嫁給各個家庭,那麼由此導致的教育不公平和社會不公平問題將令人堪憂。因此,更爲可取的做法是將體育、美育納入達標範圍,而不使其成爲拉開分差的科目,避免由此加劇社會不公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