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改名 疑慮未消

(圖/摘自國民黨臉書粉專)

跨年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啓動天網」來找出趴趴走的自主健康管理者,引發民衆對於「天網」是否侵犯隱私權爭議。雖然政府馬上將天網更名爲「電子圍籬2.0」,但改個名稱並不能完全解除民衆的疑慮。

類似天網的新興科技將幫助社會預測、管理和減輕類似新冠肺炎的全球流行病的負面影響。但新科技的使用必須就公民的隱私、安全和福祉有所規範,社會也應關注其部署和實施的情況,以免新科技變成脫繮野馬。

借鏡此次新冠疫情的經驗,未來人類利用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5G和無人機等技術來解決社會各種問題,畢竟科技若只用來賺錢,那就可惜了。

醫界忙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病人和防止感染擴大時,一個被忽略的領域就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已經影響了許多人的心理健康,包括醫護人員患者家屬失業者等。所以更好地評估和治療憂鬱症、創傷症候羣疾病的技術,可能會在未來流行病的康復中發揮關鍵作用

透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幫忙,專家可以從社羣媒體內容的分析來得知某些人羣是否有自殺的念頭或其他具有風險的行爲,也可更好地瞭解人類如何在不確定性和壓力下做出決策,依此政府可以制定更佳的公共衛生政策。

但任何使用個人資料的系統都需要更仔細的設計監控,當我們考慮使用新興科技時,也應該要慎重考量新科技的運用道德法律和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然後在好處與潛在風險、甚至是危害之間,取得最好的權衡,再正式實施。

例如天網的監視系統,有助於收集更完整的個人移動資料,但同時也引發個人隱私和資料濫用的問題,所以絕對需要有道德和法律的框架界定誰可以看到這些資料、限定只能做何種用途,以及資料可以用多久等等。而相關的規範政府應該先開誠佈公再實施監視系統,而不是等民衆質疑時再一次透露一些,這種作法只會損害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又例如,未來民衆可能需要打過疫苗證明才能旅行,但有沒有打?打哪種疫苗?有沒有檢驗陰性證明?相關資料可以利用區塊鏈等科技來建立一個可以查詢且不易竄改的資料庫,且可跨國查詢,以利開放跨國旅行。但類似的資料庫也會有很大的隱私和道德風險,政府相關單位應該超前部署,儘早做周全規畫

目前還在疫情的高峰,民衆或許能寬容政府一些爲了防疫而遊走法律邊緣的作爲,但政府不應將這種侵犯隱私的行爲視爲理所當然,也應未雨綢繆,趕快思考防疫監控措施對人民權利可能的剝奪,修改相關規定或法律來保護人民,以免日後遭致更大的反彈。(作者爲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