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6490萬元後 華海藥業公開掛牌轉讓抗抑鬱新藥研發項目
1月9日,華海藥業發佈公告,以公開掛牌的方式轉讓公司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軍科院)共同合作開發的抗抑鬱新藥研發項目鹽酸羥哌吡酮片(又稱HHT101項目)的專利權、技術成果等所屬權益。
該項目目前已完成Ⅱb期臨牀試驗,華海藥業已合計投入研發費用約6490萬元,就爲何選擇在此時轉讓以及與已有抗抑鬱藥物的協同,1月9日,新京報記者向華海藥業發去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未獲迴應。
轉讓底價1.1億元
HHT101項目是由華海藥業與軍科院共同合作開發的1.1類抗抑鬱新藥產品,是具有原創化學結構(非結構改造)的小分子化合物,目前已完成Ⅱb期臨牀試驗。根據雙方約定,HHT101項目化合物專利權歸軍科院所有,1.1類新藥臨牀試驗批件由華海藥業與軍科院共同持有,由華海藥業組織開展臨牀試驗,現已完成Ⅰ期、Ⅱa期和Ⅱb期臨牀試驗。截至目前,華海藥業在HHT101項目上已合計投入研發費用約6490萬元。
對於轉讓價格,將由華海藥業與軍科院在評估雙方享有權益情況、前期研發投入及後續研發進展情況的基礎上協商確定,另經雙方協商一致,項目擬定的轉讓交易底價包括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爲1.1億元加上市後銷售額1.5%(連續支付10年),其中首付款部分6000萬元由華海藥業享有,主要對應公司享有的臨牀試驗批件及已經完成的臨牀試驗的權利權益,後續里程碑付款以及產品銷售分成的款項由軍科院享有,對應其享有的臨牀試驗批件相關權益及專利權。
對於轉讓的原因,華海藥業表示,此舉旨在進一步整合公司研發資源,提升公司研發效率,加快實現研發價值落地。但從雙方約定的項目轉讓費用分配方案不難看出,華海藥業享有的6000萬元首付款,與公司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相當,公司此舉收回成本的意圖明顯。該項目早在2015年就獲得了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頒發的臨牀批件,近十年的時間內,公司已經投入了6490萬元,但還遠遠未到回報期,接下來要進行的三期臨牀,纔是藥物研發中最燒錢的階段。至於此時選擇轉讓,是否出於降低研發成本考慮,1月9日,記者向華海藥業發去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對方迴應。
曾被質疑研發效率
華海藥業在抗抑鬱領域早有佈局,截至2023年底,華海藥業擁有鹽酸帕羅西汀片、鹽酸舍曲林片兩款抗抑鬱藥物,還有左旋米那普侖緩釋膠囊、布瑞哌唑片(暫時批准)兩款抑鬱治療藥物在美國獲批,精神領域也是公司原料藥業務的重點領域之一,以精分、躁狂和抑鬱類產品爲主。在研產品有望與已有產品形成戰略協同。不過,華海藥業在近年財報中,並未披露HHT101項目的最新研發進展及結果,亦未披露已有產品的銷售情況。
從市場前景來看,據米內網數據,抗抑鬱藥2023年在中國城市公立醫院、縣級公立醫院、城市社區中心以及鄉鎮衛生院(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銷售額接近86億元,同比增長4.12%,2024年上半年銷售額超過46億元,同比增長3.89%。
醫藥魔方及東吳證券研究所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上市抗抑鬱品種60-70個,國內一線抗抑鬱新藥長期處於空白狀態,直到2022年11月,綠葉製藥的鹽酸託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獲批上市,成爲中國首個自主研發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用於治療抑鬱症的化藥1類創新藥。截至2024年12月,國內有16款推進到臨牀階段的抑鬱症創新藥物,其中進入臨牀3期的僅吉貝爾藥業的JJH201501一款藥物,進入臨牀2期的藥物有8款,其中包括華海藥業的羥哌吡酮。在採訪提綱中,記者也就轉讓HHT101項目是否意味着公司在精神類藥物領域的佈局有所調整進行提問,未獲對方迴應。
近年來,華海藥業的研發費用均保持在9億元規模,但從研發進展來看,近年並沒有創新性產品上市。在2024年11月的業績會上,亦有投資者就“華海藥業研發平臺爲什麼進展如此之慢?”“華奧泰產品管線推進情況如何?”等提問。華海藥業表示,“華奧泰(華海藥業控股子公司)已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近40件,在研項目20餘個,其中10多個產品已進入臨牀研究階段,包括已經進入關鍵臨牀,國內首家本土自研針對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的IL-36R單抗,具有差異化優勢並進入關鍵3期臨牀的潛在同類最佳IL-17A單抗。”
1月9日,華海藥業收於16.31元/股,下跌0.55%。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