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北京大雨紫禁城九龍吐水!故宮600年從未淹水之秘

北京因極少下雨,故宮設計精巧的九龍吐水北京市民來說是難得一見的景象。(圖/網路

大陸北京市31日發佈暴雨黃色預警雨勢極大,著名觀光景點故宮內的太和殿等大型宮殿基座出現難得一見的「九龍吐水」,許多避雨的遊客紛紛以手機拍下此一景象。考古文化學者指出,此爲故宮興建時所設計的精巧排水系統,在大雨來臨時讓宮殿與地面積水,而這個複雜精細的排水管道使得故宮至今600餘年,經過無數大雨暴雨,卻從未淹過水。

今日北京發佈暴雨黃色預警,城區及東部有暴雨,局地大暴雨,隨後又發佈大風預警。且由於雨勢較大,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基座再現「九龍吐水」景觀,許多避雨遊客拿着手機搶拍「九龍吐水」景象,網上也熱烈議論。最著名的莫過於故宮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三層基座,共有多達1142個龍頭排水孔,同時出水時也成爲故宮一景。

故宮內的排水溝渠,有分明暗,在地面與地下交錯,都是以石材打造。(圖/網路)

故宮的排水溝渠以石材爲主,從設計之初就順西北東南傾斜的地勢建成,至今已使用數百年,功能仍很完善。(圖/網路)

北京一向很少下雨,大雨更是罕見。如果是參觀故宮且遇上大雨,別說是外地人,連北京當地居民都極少碰到。故宮位於北京中軸線,四周都是平坦地面,如果遇上大雨很容易因雨積澇,到處會有或大或小灘積水,因此街道的排水系統功能就很重要。而故宮佔地面積不小,爲防地面積水,從興建之初便已設計了網絡排水系統。

圖爲故宮的內金水河,是金水河流入故宮的一段,故宮內溝渠的雨水通過內金水河流至外金水河通往城外。(圖/網路)

故宮爲明清兩代的全國權力中心地位非常重要,其主體建築爲太和殿,搭建在巨大的石材基座上,基座表面有隱蔽的排水溝槽,在高出地面的基座周邊設計整非的排水口,並以石雕螭首裝飾。大雨時雨水由溝槽導引至螭首噴泄而出,進入宮殿周邊的溝渠。

傳說中螭是龍的幼子,嘴大無角,腹大能容水,因此中國古建築上常用於排水口裝飾,原稱「螭首散水」,一般民衆則泛稱爲龍,因而有「九龍吐水」之稱。

故宮大殿基座上有整排的螭首,因平時很少有水,因此許多人認爲僅有裝飾功能,到下大雨時纔會見到九龍吐水。而且不一定是九個,九隻是描述數目多,又在天子腳下,因此以九來形容。近些年因酸雨之故,故宮內各種石刻毀損情況嚴重。(圖/網路)

平時北京極少下雨,用水多來自於密雲水庫,因此難得見到「九龍吐水」景象,必須要到雨季才能看到。對多雨的臺灣來說,下雨的景觀不稀奇,但在北京較爲難得,看到故宮內一整排螭首出現「九龍吐水」的機會就更少,也因此而形成話題

「九龍吐水」讓雨水流入宮殿周邊溝渠中,這些溝渠有分明渠與暗渠,都是石材建造,利用設計好的地勢落差,最後彙集於故宮的內金水河,再流入外金水河。

文物學者指出,故宮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排水系統設計利用此一地形設計,建成至今已歷600餘載,從未在大雨時淹過水,古代匠人技藝確實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