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多層級博物館協調發展
日前,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發佈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博物館強國建設,離不開一個不斷優化的博物館結構體系的支撐。
由博物館結構體系所決定,多層級的博物館協調發展勢在必行。博物館體系有多層級,一個層面是指博物館在規模體系上有大、中、小之分;另一個層面是指博物館所有者有國有和非國有之分。若以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還可以包含諸多類博物館。我國大、中型博物館建設已取得了諸多成效,國內大多數城市均已建成與地方發展相匹配、彰顯地方歷史文化底蘊的綜合型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爲核心的博物館專業化進程在大、中型博物館中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實踐。然而,博物館發展同時也存在“向下”的問題。
在德國與日本的博物館體系中,存在所謂“鄉土博物館”的理念,它強調的是藉助博物館來促發在一個有限的社羣單元內對自我及在地的認同,重塑社區居民對於“小地方”的自豪感。中國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新博物館”運動中,社區博物館、鄰里博物館的概念曾一度活躍,其內涵與鄉土博物館多有類似。當前,這些理念和本土探索對推動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仍有借鑑意義。
在此,人們需要意識到,中國地方治理已形成省、市、縣、鄉、村逐級鋪陳的網絡機構。如何做好“小地方”的文化建設工作、如何將在地社區既有的文化和社會習慣更爲合理地納入文化治理體系中,一直是影響我國社會文化整體發展的重要議題。博物館的發展與這套文化治理體系的發展休慼相關,也能夠在這套文化體系中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博物館學研究歷來倡導博物館可以在“物”的收藏和研究的基礎上,重塑特定地方的歷史、文化和身份認同,同時也成爲在地社區爲自我發聲、彼此互動、共同成長的文化中心。
想要實現這樣的理想,中小型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乃至更廣義的文化展示空間可以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眼下,這類博物館在發展中存在不少挑戰。比如,專業化水平有限,資金和智識支持的缺失,博物館容易“名存實亡”或難以可持續發展。再比如,同質性明顯,評估機制單一,也易於導致大量中小型博物館盲目複製大館模式,對在地性和文化多樣性的發掘有限。此外,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博物館與所在地的其他社會文化教育類機構或部門間互動不足。尤其是對於“低層級”的博物館而言,難以完全依靠知名度吸引更多觀衆,如果同時遭遇地方財政或主導資本的投入不足,很容易活力不足、與地方整體發展脫節。
有鑑於此,當前重提多層級博物館協調發展十分重要和必要。不斷深化基層治理改革、激發文化市場活力的政策大背景,也將爲不同層級的博物館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如何加速中小型博物館自身發展,進而推動博物館結構體系優化是博物館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爲此,首先有必要進一步明確不同層級博物館的定位與屬性,由此形成有差異的格局。同時,完善對中小型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的業務指導、示範引領,併爲一些有活力、有代表性的中小型博物館或文化展示空間拓展成長空間。其次,有必要強化部門內、部門間以及行業間合作,以文化網絡的思維來理解不同層級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之間的關係,推動更廣泛的科、教、文、旅融合,允許並鼓勵更多元的社會力量、“自下而上”的在地力量共同參與其中。當然,在此過程中,作爲專業化機構的博物館需時刻堅守專業化目標、職能及標準。
總體來說,多層級博物館體系的整合將成爲影響我國博物館事業在下一個發展階段能否實現有機轉型和蛻變的關鍵性因素。而這遠非博物館一己之任務,唯有多方協同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成功推動該體系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