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朝鮮開始調整「先軍政治」

劉佳

朝鮮特使訪問中國,對棄核問題隻字不提,但是卻多次提及朝鮮要重振經濟。很顯然,在金正恩的眼中,麪包與核彈同樣重要。金正恩在朝鮮危機的掩護下,強化對軍隊的控制,以待此輪朝鮮危機結束後,調整和改變先軍政治。如今朝核危機熱鬧了數月,已經歸於平淡,美韓軍演已經偃旗息鼓,金正恩的改革構想是時候提上日程了。

金正恩是一個富有變革情懷的人,他自小在國外生活,對國際大勢有所瞭解。因此金正恩完全清楚,朝鮮的出路在於改革。2012年1月8日舉辦的29歲生日會議上,金正恩強調積極起用人才,只要有利於獲得外匯和促進工廠、企業發展的人才,就應不拘一格地任用;談及對外開放,金正恩說必須增加外匯持有,提高生產效率,才能重建經濟。

但對於朝鮮這個國家來說,金正恩不論如何改革,「先軍政治」都是必須調整的。

20多年先軍政治,打造出了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雖然朝鮮的軍人集團隨着李英浩被解除職務及一系列的人事調整,逐漸被金正恩所控制。但朝鮮內部,先軍勢力的能量依舊不能小視。況且從穩定國家的角度說,金正恩也需要軍人的說明。

「先軍政治」如何調整?考驗着金正恩的「牌技」。朝鮮危機緩和後,透過金正恩的種種言行,已經依稀可以看出他的施政風格。以糧食食品生產領域爲重點,推動軍隊企業轉向軍民兩用,最終實現民用化,是金正恩調整「先軍政治」的突破口

首先,「軍隊經濟」嚴重阻礙了朝鮮的發展。

在上世紀90年代,隨着蘇聯的解體和金日成的去世。西方國家曾經期待朝鮮自行變天,爲了擺脫困境,朝鮮實行了先軍政治。

先軍政治的結果是,朝鮮的軍人集團逐漸掌握了大量的經濟資源。在朝鮮,軍人不僅有自己的公司,養殖廠,還有大量的農莊。因此,朝鮮軍隊的經營組織方式類似於中國改革開放前的生產建設兵團,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等。朝鮮的軍隊產業,壟斷着朝鮮最優質的資源,包括工礦、農場和重要產品的進出口,但是這些軍人主辦的企業效率低下,優質的資源完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二,朝鮮的改革「靜悄悄」

朝鮮爲了挽救危機中的經濟,事實上已經開始的靜悄悄的改革。朝中社報導說,金正恩1月8日做出指示,「在農業生產方面飛躍和革新,開創經濟強國建設的轉折局面,開展社會主義增產競賽」。

糧荒加速了「分田到戶」改革的步伐。2012年7月23日,韓國網路媒體「DailyNK」透露,兩江道金正淑郡等三個郡,開始允許把30%的穀物分配給農民。這一措失類似於中國的「土地承包」。

但這些措失還遠遠不夠,因爲朝鮮最優質的資源並沒有得到開發,他們掌握在軍隊的手中。朝鮮想要提高生產效率,就必須把一些軍隊所屬的生產性單位從軍隊系統中剝離出來。實現軍企轉民用,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第三,金正恩的改革思路

金正恩提出「經濟與核武兩手抓」的政策,核武強軍的政策促使朝鮮在覈彈研究上取得了進步。核武器在手,可以保障朝鮮不步卡扎菲的後塵,也使朝鮮在國家安全方面減輕了對傳統軍人集團的依賴。隨着國際形勢的日益緩和,朝鮮改革與裁軍的時機逐漸到來。

想要開始改革,就必須尋找共識。長期以來,朝鮮不論是民衆還是軍人,都受到糧食不足的困擾。因此,農業和與糧食有關的食品行業的改革就是朝鮮最容易達成共識的領域。

爲此,朝鮮政府開始一系列漸進的改革,在努力解決糧食危機之餘,逐步調整軍人集團的利益版圖

第一步,調查軍隊農場和企業的生產情況

2013年5月28日,《勞動新聞》報導,金正恩視察了人民軍第313部隊所屬水產事業所,並號召:「要多捕撈海魚,讓最前線的軍人四季能吃到新鮮魚,讓送給軍人的漁船真正惠及軍人。」朝鮮《勞動新聞》2013年6月3日稱,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日前視察一家軍隊豬肉生產廠,並做了科學養豬、生產大量香腸等各種優質產品送給軍人的具體指示。 隨後,金正恩馬不停蹄的視察了朝鮮大量的軍隊產業,包括軍隊農莊和軍隊食品廠等。儘管金正恩不斷強調,軍企要保障軍人的需求,但事實上在不久的將來,這些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很可能不只用來保障軍人的需求,而是向全社會提供物資供應。

第二步,打開軍隊的「糧倉」,賑濟災民。

外界多將其解讀爲朝鮮糧荒嚴重的表現,但筆者認爲,這種做法也可以看作是朝鮮軍資民用的一種嘗試。用軍隊的糧食和物資賑災事實上已經碰觸了「先軍政治」的傳統,這種作法意味着朝鮮軍人舉辦農場和企業所生產的物資,將不再只供軍方享用,也可以惠及百姓。

第三步,「軍轉民」朝鮮改革與裁軍開始試水

朝鮮想要克服經濟危機,就必須提高物資產量。而大量優質的土地及現代化的企業均操于軍人手中,朝鮮想要提高糧食及其它物資的總產量。就必須要求軍隊掌握的土地和企業實現增產,同時這些企業不能只爲軍隊服務,它必須在整個國家的經濟版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朝鮮還必須設法讓軍隊生產的糧食,果蔬及其它物資能惠及民衆。2013年4月初,韓國情報院發佈報告說,根據金正恩的指示,朝鮮正在組織實施「經濟管理整改專案組」:其中朝鮮領導人明確提出,要把軍隊壟斷的經濟事業移交給內閣。由此可見採取措失,推動軍隊企業逐步走向軍民兩用,最終實現軍隊企業轉爲民用企業是朝鮮擺脫困境的必然選擇。

另外將軍隊經營的一些企業轉爲民用企業,實際上也是一種柔性的裁軍。這種做法挖了朝鮮軍人集團的牆角,削弱了朝鮮傳統軍人集團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同時也將把一部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軍人從軍隊系統剝離出去,實現了裁軍的目的。將軍企轉爲民用企業即減輕了朝鮮的財政負擔,也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活力

朝鮮改革的機遇與風險。

金正恩的改革確實存在的成功的條件。

首先,朝鮮軍隊和社會各界一樣,長期受糧食短缺的困擾,因此金正恩推動軍隊企業轉向民用企業,選擇了從軍隊農場及與糧食生產密切相關的一些食品行業下手,這種做法有利於在軍內及國內各界之間凝聚起共識。

其次,將軍隊企業轉爲民用企業並交給政府部門管理,即可以消弱朝鮮傳統軍人集團的影響力,也可以減輕裁軍的阻力,變向將一些從事生產經營的人員從軍隊系統剝離出去,從而實現裁軍的目的。

但朝鮮的改革也存在一定風險。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時,也曾經實行過裁軍和軍轉民的政策。中國的軍轉民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初步建立的背景下開始的。中國的裁軍很大程度是靠軍轉民完成,而當時的軍轉民工作之所以順利開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很多軍隊產業被剝離後,通過市場途徑獲得了大量回報,彌補了這些人因改革所受的損失。比如當時的鐵道工程兵幾十萬人同時被裁軍,這些人集體轉業後,組成了中鐵建集團,如今這個公司已經成爲中國最大的鐵路建設施工企業,並發展成爲大型國企。再如中國很多著名企業,如長虹電視等均是軍企轉制而來。

朝鮮缺少市場經濟的大環境,軍隊企業轉爲民用企業後,相關人員的待遇會有所降低。而這些被改革的人又無法通過市場途徑獲得經濟回報,反對改革的呼聲便會升高,到哪時朝鮮的改革必將面臨很大阻力。

隨着朝鮮危機的逐步結束,金正恩逐步將注意力轉移到重振經濟上來,其改革與裁軍的思路日益清晰。金正恩試圖以農業和食品產業爲突破口,將軍隊經營的一些產業剝離出來,交給政府部門掌握,從而將部分軍企轉爲民用企業。藉此機會,一方面提升經濟活力,擺脫經濟困境,另一方面,消弱軍人集團的勢力,變相實行裁軍。

●作者劉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館員。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