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公開課 | 凌至培:我在3000公里外給患者的腦袋“開瓢”

6月19日,本站新聞攜手中國移動重磅打造的全新演講IP“未來公開課”第一季第九期全網開播,本期嘉賓是“5G手術第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神經外科學部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凌至培

《未來公開課》凌至培:我爲3000公里外的病人隔空手術(來源:本站科技報道)

2019年3月16日,世界首例基於5G通訊技術遠程人體手術成功完成。此次手術的發起人正是凌至培。手術跨越北京三亞兩地進行,身處三亞的凌至培,通過5G網絡實時傳送的高清視頻畫面,對北京一位患者的“腦起搏器”植入手術完成了遠程操控和指導

此次手術兩地相隔3000公里,耗時約3個小時,自此,5G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價值得到了真正意義的體現。

在“未來公開課”現場,凌至培首次披露5G手術背後的更多細節,講到了願意接受他給自己遠程“開瓢”的老大爺,也講到了他對於未來遠程醫療的理解和暢想。

他希望有一天,醫療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讓每個人都能“掛”上專家號

以下是凌至培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凌至培,我是來自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的一名醫生。可能大家不知道這個功能還有神經外科是幹什麼的。神經外科以前就叫腦外科,就是腦部做手術的醫生,那麼功能神經外科就是在一些功能性疾病,比如像我們說的帕金森癲癇,可能大家有聽說過這些疾病的外科治療。做的手術我不記得有多少臺,估計接近兩萬臺手術。

那你是一個醫生,你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你不得做手術去嗎,那今天,我來跟大家講一講,我如何遠隔三千公里做隔空手術,我們叫5G遠程手術。

我是1979年上學,1984年畢業,畢業以後就跟隨導師,當時在安徽省立醫院從事神經外科工作。神經外科就是針對比如講我們腦部腫瘤、外傷等其中我們叫功能性疾病,就是一些神經系統慢性疾病,過去不能治的包括剛纔說的帕金森、癲癇還有頑固性精神疾病,通過我們微創的外科方法來治療。

那麼講講我們帕金森的這個情況,從1984年開始,距現在有30多年接近40年了,那個技術跟現在這種不是一個概念,我們當時叫神經核團的毀損術。那怎麼做呢,那就是頭部打一個小洞眼,插一個電極針進去,通過通電到75度,把這一個核團給它破壞掉,我們叫毀損。因爲我們知道腦部很精密,影響到其他區域可能就影響了功能。比如你這個肢體活動功能或者語言功能,打一個通俗的比方說,就像我們雞蛋清加熱了、凝固了、變蛋白了,但是如果出現了什麼問題,你想要回到蛋清,蛋白要回到蛋清是回不去的。

後來在法國有一個叫本納比的教授發明了一種叫腦深部電刺激術的技術,現在我們通稱叫腦起搏器技術。這樣大大地改觀了我們原來毀損術來治療帕金森可能造成有一部分人永久性的偏癱、癱瘓這些情況的後遺症。它跟剛纔講的毀損術的區別在於哪裡?它是不破壞腦細胞腦結構的,通過微電流刺激,當區域的電流發生改變,他就不抖了,走路也好轉了。當一個電流停止了,它那個細胞沒有死亡,又恢復到原來狀態了,所以這種技術就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我們來看一看錄像它能起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個是做完手術,機器是可以控制的,這個走路就是一個小碎步,我們這邊右邊是啓動這個機器的開關,這個病人的話,就是他自己說了第一句話是什麼,這個錢花得值,可以明顯地提高生活質量。所以的話,新的科技技術可以改善相當多的我們這些神經系統慢性以前認爲是不能治的病。

那麼不光這個情況,通過探索和積累,我們腦起搏器不光可以用到帕金森這裡,我們還可以用到一些其他的包括叫肌張力障礙的、叫抽動症的。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錄像,這是我們手術前看到的,8歲,所有的髖關膝節,都需要家裡(照顧),包括吃飯、行動,你說一個家庭有這樣一個孩子(怎麼辦)。這是一個我們通過腦起搏器方法,右邊這個孩子,10個月的時候我們做了隨訪,其實我看到這個結果,連我自己也感到很驚訝,我們沒想到腦起博器的技術能做到:我不跟你說這個是同一個孩子,你可能都想不到,它是可以做到這樣的一個效果。

腦起搏器最關鍵的是要定位準確,當時我在安徽省立醫院,有個叫中法交流的學習項目,我很榮幸選(上)了,在1996年選派到法國,去學習這項技術,1997年就回來,在1998年的話就開展了我國第一例的腦起博器手術,當時在安徽合肥。那麼如何去把它的技術做進一步的推廣呢?我一個人每天做一臺手術,一年也就365(臺),你禮拜六禮拜天都不休息,一天兩臺手術,你能做的也就720臺手術。你能做多少?全國有這麼多病人,就帕金森這一個病來說,在我們國家現在有多少呢,將近300萬。帕金森的發病率來講,在50歲以上發生率是1.7%,65歲以上的是2%。

我還碰到一個典型例子,我就在北京,一個下午,其他一個醫院的情況就打電話給我:“凌主任,現在我從早上到現在是六點鐘了,手術當中效果還是不好怎麼辦呢?”儘管在北京,北京都很大,一個東一個西,又是堵車,你就是有時間趕過去,也要一個多小時,將近兩個小時。而且從早上到(晚上),(腦袋)打了一個小洞眼,空氣也進去,那裡面的位置已經改變了,所以我也很難去幫他解決。就是像在北京還碰到這樣的情況。那如果在外地呢?

通過這個例子,我就深深感覺到,有沒有其他方法,比如講我們遠程的方式來幫助(指導手術)。在10年前我就在想法,但是那時候基於網絡的傳輸,可能達不到。那麼在4G的時代,我們就看看手機的情況,我們就嘗試。在2018年我們團隊就開始嘗試。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學醫的,手術室是沒有網絡的,更沒有網絡的接口。4G的時候有一個功能叫熱點,所以我們就通過嘗試手機熱點,跟我這個遠程控制機器連接上,我再一步一步地進行嘗試。

因爲我有這個夢想,想把這個事情變成聯網形式的,我坐在北京,或者以後我坐在家裡,我就可以幫你指導這個手術。我能通過電腦控制手術室的設備和機器,然後我們試着從手術室的這一頭到那一頭,也能嘗試。後來,距離不斷地拉遠,從手術室到九層的辦公室,來看看手術室,當然就帶有攝像頭的,這個手術的情況,然後又從手術室,到了另外一個門診樓,發現這個事情是可行的,我特別興奮,這個事情可以實現我原來的(想法)。

我們有一個同事剛好在2018年底去美國開會,在美國的一個醫院,讓他那邊通過電腦,我們這裡安排的手術,來通過一萬多公里能不能實現(操控),通過手機的熱點,通過互聯網來實現(操控),我們也是可以的。但確實產生一個問題,就是運行圖像資料的情況是有卡頓的。

那麼一個機緣巧合,我記得是2019年的1月8號,在手機上看了一個報道,也是我們解放軍總醫院的劉榮主任,給一個50公里以外的豬做肝臟手術。我覺得很興奮,而且很成功。那我就在找(聯繫方式),這個事情是我一直想幹的事,那麼我們能不能用到腦部,我們腦起搏器手術這個方面呢?最後是一個機緣巧合,中國移動的老總,他們組建了一個團隊,我們開了一個會,把他們介紹5G的現在的特點,我們的訴求、需求一對接,然後很快在2019年的1月份就談好了,就開始架設線路。

但是要做遠程手術,也就是說我在海南給北京的病人做手術,相隔三千公里,人家是奔我來的,你不在這個地方(手術現場),病人是有很多顧慮的,剛好有個瀋陽的老大爺,他也很開朗,他講“我跟你都五年了,我就希望你幫我做手術”。我就跟他談了這個情況。他講“這我不幹,我來跟了五年了,你又跑到海南,跟我頭上開瓢”,他講這個事情(不可行)。後來,我在辦公室給他看了跟手術室的實時的對話和操作,他就講“我對你非常信任,我的腦袋就交給你了”。

然後我們在3月14號就去了三亞,在技術通訊非常可靠的情況下進行,我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因爲這個團隊我帶了很多年,即使我不在這兒做手術,假如斷電了、斷網了,這個團隊的醫生,他是能獨立完成這個手術的。那麼在3月16號我完成了世界首例的(5G遠程手術),這是當時手術的一個現場。我通過這個電腦來操控北京手術室。坐在邊上的人都很緊張,他講“我比你緊張多了,萬一沒網了怎麼辦,萬一不成怎麼辦。”

後來到現在爲止,已經做了兩百多臺的5G遠程手術和遠程手術指導。

所以我覺得5G遠程技術可以對我們醫療上各個學科,尤其以功能神經爲典型例子進行應用。在技術上我們不斷地拓展,那麼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結合現代的技術進行了新的嘗試,除了遠程手術、遠程指導、5G的遠程門診。我們逐漸地已經到村裡了,還有我們部隊的邊防、海島,這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國家現在提倡讓數據多跑路,人少跑路。我們現在還把全息的技術又應用到這個5G鏈條,從電視裡走出來跟你面對面地、實時地隔空握手。

當然,現在都還是一個起點,現在我們太空遨遊都可以實現,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再是看見未來、讓你的病人隔空出現在你的面前這麼簡單。既然現在一塊小小的手錶、一條手環就能測到你的心跳,爲什麼我們不能觸碰未來呢?讓病人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同時摸到他們的脈搏呢?下一個手術也許就不止三千公里、四千公里乃至一萬公里,甚至有可能在外太空。像這樣的外太空,我們控制着醫療手臂遠程爲他們開刀,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我明年按規定到了退休年齡,我一直想在老家建一個房子,退休以後發揮餘熱,我就想(打造)一個大屏幕,就像這樣一個大屏幕,早上起來指導手術,你在合肥也好,海南也好,北京也好,需要我參與、需要我指導,需要我進行手術,我都可以,退休生活也不寂寞了,謝謝。

關於未來公開課

本站首檔裸眼3D青年演講節目《未來公開課》,該IP節目定位於青年人認知進化第一演講品牌,探究科技未知、分享青年成長。在內容有深度、有態度、高品質的同時,節目形式上打造了全國首檔採用裸眼3D技術呈現的沉浸式公開課舞臺,演說嘉賓置身於多維的背景下,給觀衆帶來了美輪美奐的視覺感受。

關於中國移動

爲了升級用戶體驗,中國移動推出包含5G智享套餐、5G疊加包、5G權益融合產品的5G套餐包,攜手終端產業鏈合作伙伴推動5G終端產品品類豐富、成本下降和規模普及,率先推出5G超高清全面屏視頻彩鈴、5G雲遊戲等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