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 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發展優勢有門道

旅遊作爲一項重要的社會研學、休閒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漢代的司馬遷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才寫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歷史鉅著《史記》。旅遊在古代是文人騷客、士大夫的特有行爲,在當今社會中已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成爲最廣泛、最尋常的社會生活方式之一。老師和學生每年有超過百天的假期生活,公民有多種節假日和帶薪休假的時間,這是國家對公民旅遊的制度保障,使廣大人民羣衆有了充裕的旅遊時間。

文化是一定人羣、一定地域、一定時段約定俗成的行爲規範,既有人羣的差異,也有地域的差異,又有古今的差異,感受這種差異就是人們旅遊的一個重要目的。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衆多,爲旅遊提供了豐富資源,這些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堅實基礎。在旅遊過程中感受各地文化底蘊的深厚,體驗文化內涵的豐富,旅遊產業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的發展前景。國家在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組建了文化和旅遊部。我們不能把這種安排看作是“1+1”的組合,而是要以此爲契機,使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促進二者加快發展。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加快旅遊發展的精神動力;旅遊已成爲文化傳播的載體,是提升文化影響力的依託。提升旅遊產業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增強人們對文化的鑑賞能力,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化考察和旅遊目的相結合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人們在旅遊之前,都要選擇和確定旅遊目的地,通常是慕名前往。比如,司馬遷想寫一部他那個時代的通史,就選擇了古代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或出現重要歷史人物的地方進行考察採訪。

酈道元是北朝偉大的地理學家,也是偉大的旅行家。他在實地旅遊考察中完成了《水經注》。他沿着水道流經的地點,對沿途風物景色、歷史故事進行了詳細記載。

洛陽是北魏後期的都城,那個時代佛教盛行,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競相修建自己供奉的寺院。楊衒之對洛陽城內外的著名寺院進行遊覽考察,寫成了《洛陽伽藍記》一書,成爲我們研究北魏時期歷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陸羽是唐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通過旅行考察寫成《茶經》一書,對當時茶葉的生產、茶葉的特點、茶具的使用等做了全面記錄,是中國茶文化的全面彙總。

徐霞客是著名的旅行家,他在遊記中對祖國名山大川做了詳細記述,是現代人進行山水旅遊的啓蒙者

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今天看來都稱得上是傑出的旅行家,他們用筆勾勒出無盡的旅遊目的地。可以說,所有的旅遊目的地無不因文化而形成。譬如蒲州的鸛雀樓,本來是北周邊境上一座瞭望敵情的二層小樓,王之渙登臨之後,寫出“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讓鸛雀樓成了婦孺皆知的文化名樓,成爲今天千百萬遊客的旅遊目的地。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也都因一篇奇文、一首好詩,成爲人們的旅遊目的地。旅遊和文化自古就是密切聯繫的。

旅遊觀賞的文化內涵

形成旅遊目的地,可從宗教藝術文化、民俗節慶文化、戲曲歌舞文化、詩詞歌賦文化、歷史建築文化、名山大川文化等多個方面挖掘資源。

宗教藝術文化: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畫藝術、大同雲岡石窟的佛教石雕藝術、五臺山的佛教雕塑藝術、芮城永樂宮的壁畫藝術、拉薩的布達拉宮都是令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宗教本身是一種歷史形成的社會現象,宗教信徒爲傳播宗教思想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創作,這些創作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技巧和魅力。遊客在遊覽和鑑賞中體驗到美的享受和創造力的啓迪。

民俗節慶文化:雲南麗江、大理、西雙版納和新疆喀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地,這些地方的傳統服飾節俗與漢族地區有着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中華民族古代先民在不同地區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形成的智慧,在旅遊中可以感受到各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戲曲歌舞文化:陝北民歌、康定情歌以及各地方富有特色的戲劇戲曲等都是旅遊的熱門資源。遊客在旅遊中可感受到不同地域民衆豐富的生活情感和特殊的表達方式,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詩詞歌賦文化: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浩如煙海,是各個階層、各類人羣在各種場景下心緒的表達。尋覓古人詩詞歌賦的意境,感受古人在某種環境下的心情,是現代人旅遊的一種追求。

歷史建築文化:欣賞古人的建築藝術,理解古人在各種環境下通過建築反映出來的精神追求,瞭解古人的生活環境,從而與古人進行心靈的溝通。如登臨長城樓閣、遊覽署廨宅院、拜訪寺廟祠壇,都是爲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

名山大川文化:五嶽四瀆、七十二洞天福地、桂林山水、江南水鄉等都是對祖國秀美山川的發現和概括。歷史上幾乎每個州縣都有著名景點,這些都是對各地城邑的詩意寫照,也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旅遊圈

自古以來,不同社會階層將旅遊與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爲我們今天開啓了先河、形成了傳統,我們依然在沿着這個傳統向前走。當然,隨着通訊技術的進步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人們旅遊的範圍越來越大,旅遊的節奏越來越快,但這種文化和旅遊結合的模式始終不變。

旅遊需要文化的深度融入

旅遊產業是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新興產業,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一方面,旅遊人數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旅遊者素質越來越高。同時,旅遊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文化內涵的瞭解越來越深,文化的融入也應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旅遊發展的步伐。

近年來,隨着旅遊產業的發展,各種景區雨後春筍般涌現,但文化的融入還較爲滯後。如遊覽晉商大院,人們看到的古舊房子多,展現晉商文化的內容相對薄弱,有關晉商的經營內容、運作方式、發跡歷程、衰落背景等,基本上得不到解答,對晉商大院原主人的家居生活、鄉土風俗也闡釋較少。

少數在紅色紀念地舉辦的展覽,有的嚴重脫離歷史時代,只追求新、大、闊,缺乏時代感、真實感,遊客無法從中瞭解革命前輩的真實生活場景。紅色紀念地要以真實的歷史場景、原有物件重現革命前輩的生活環境、精神追求,以催人奮進的革命文化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要蘊含深層文化內涵。人們去芮城永樂宮旅遊,不僅僅是看看元代壁畫和建築,隨着研學旅行的開展,遊客想在旅遊中得到更多的獲得感,希望知道永樂宮壁畫的特點是什麼,這些壁畫人物都是什麼神祇,神祇的服飾特點是什麼,壁畫爲什麼歷經800年不變色,永樂宮是怎樣搬遷的,永樂宮的建築特點是什麼,道教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永樂宮園林特色是什麼……景區文化工作者需要對此做出科學、深入的闡釋,滿足遊客的需求。

文化的融入要弘揚時代精神。解州關帝廟是全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關帝廟。崇拜關公是民間流行的一種文化現象,全國各地到解州關帝廟朝拜遊覽的人絡繹不絕。要向如此廣大的人羣闡釋關公精神,就要把關公的忠義仁勇、誠信友愛講深講透,使人們在關公精神的啓發下,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不斷創新發展。

文化的融入要從景區建設做起。今天的旅遊已走向大衆生活,除旅遊基礎設施需要不斷改善外,最關鍵的是要在旅遊景區加強文化建設。對景區文化的挖掘,既包括軟件建設,也包括硬件建設。景區文化設施要不斷更新和完善,全面深入展示景區的文化特色,豐富文化內涵,做到常展常新。

景區建設要充分體現時代的人文關懷。現在的景區,特別是A級景區,要樹立醒目的旅遊標識,要有景點的文字說明,包括外文說明。要滿足老人、兒童、殘疾人的特殊要求,要有生態停車場,使遊客感到便捷、舒適,有滿滿的幸福感。在文物景區,文物修繕要做到修舊如舊,不能以假充真,欺騙遊客。要讓人們看到景物的原真性,體味古人的智慧,體驗古代的生活,理解古人的創造,正確認識古人觀察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文化的融入要展示景區的文化特色。文化進景區就要把一些具有本景區、本地區特色的展覽和表演帶進來,要在景區設置文化展演的場所。比如,解州關帝廟每年的傳統廟會期間,都能在關帝廟內的古戲臺上看到有關關公的傳統戲曲。在古代,各個州縣基本都有文廟,要向遊客介紹文廟的佈局、建築的功能、每年的活動,在文廟展示古代傳統教育和科舉文化。

在各景區加強文化融入的過程中,必須防止封建糟粕的侵入,自覺抵制低俗現象,如渲染風水觀念、占卜問卦、裝神弄鬼、施法術等。要始終保持用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催人奮進的紅色文化、科學昌明的先進文化、喜聞樂見的大衆文化佔領旅遊景區的文化陣地,促進研學旅遊健康發展。

文化的內涵與品質往往決定着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實踐證明,一個地區擁有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並不能夠代表該地區同樣具有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優勢。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既遵循規律,又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旅遊業的文化內涵和品位,不斷創造和生產新產品,催生髮展新業態,才能將資源優勢轉變爲發展優勢和產業優勢,更加有利於產業發展,有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作者馮秀峰,爲山西省運城市羣衆藝術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