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贏了時光卻敗給洪水 臺灣場館防汛各有一套
大陸長江流域近日因降雨導致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許多古蹟文物贏得了時光卻敗給了洪水,據統計已有13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而受到損失,臺灣雖不常見如此規模的洪災,但也少不了颱風水患,各場館爲保護典藏品,均有一套防汛措施。
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出,以北院而言,正館後山屬於陽明山系,海拔高度47.18公尺,院區及正館陳列室背處山坡地前,其它三面皆無山坡地且地勢居高臨下,無淹水之虞,但因建築物老舊,爲確保文物安全,降低屋頂積水增加漏水風險,也加強防水層修補、清掃屋頂落水孔等處理。南院園區內有兩座人工湖,也有提供滯洪功能,此外若遇颱風或豪雨警報發佈,文物碼頭及機房會加裝擋水板,因應雨勢狀況,也會由應變中心指揮官衡量,評估進行文物裝箱、撤離或搬遷。
臺北市立美術館也指出,館方皆定期檢查抽水馬達,收到相關氣象警示時,會在出入口堆沙包、關閉防水閘門,準備將水抽至下水道的抽水棒等,若臺北市的下水道已癱瘓時,即會打開館舍建築物最底層的筏基層,向下排水。
臺南市美術館在防颱應變機制上,除了會有輪值人員進館,也會有駐館機電、清潔人員立即做檢查及相關緊急處置。針對展覽中的展品,則會視狀況移置安全處。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典藏庫房,爲高度密閉式空間,作品全部放置於有相當高度之櫃架上,且設有水位感知設備,若有水患將可即早防範處理。建物維護方面,汛期也會加強屋頂漏水管口清理,夜間派員加強巡邏,在發現有滲漏水問題時進行緊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