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邁向自由人生之路 零工經濟的崛起
零工經濟的盛行
個人透過各式各樣網路平臺提供服務和商品,企業則可運用新的用人模式降低人事與交易成本,也能更容易找到適任者。在全球邁入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社會,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兩股勢力將驅動零工經濟的逐漸增加。
一是新價值觀的年輕族羣逐漸成爲職場工作主流,根據聯合國統計,從2019年起,1995年後出生的Z世代,已成爲全球人口最多的羣體,佔總人口約3成,這羣強調工作與自我價值的世代,不再追求傳統的加薪與升遷。其次是「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勞工,未來10年將陸續達到65歲屆齡退休高峰,進入史上最大退休潮。美國研究調查顯示,55歲以上勞工,許多人都強烈希望可以彈性工作。
除了個人工作價值觀的改變,在後疫情時代,數位科技帶動越來越多的遠距工作,企業可以僱用全世界各地的自由工作者完成專案工作,而自由工作者也可以透過遠端協作參與世界各地適合自己專業技能的工作任務。
零工經濟帶來的衝擊
在網路與科技的催生下,工作者渴望獲得的彈性是零工經濟加速成長的關鍵。零工經濟蓬勃發展,是不可逆的趨勢,對於個人及企業有不同層面的影響:
企業在用人方面更具彈性,有助於節省員工福利、辦公空間和員工培訓等支出,更可因應市場季節性的需求,以及隨時聘用專業人才完成特定商業項目,不需支付固定的高額工資。但也較容易遇到雙方期望不一致而產生權利義務的爭議,以及增加人員管理難度等問題,必需發展新的營運與管理概念。
從自由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零工經濟所具有的彈性可以幫助個人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目標,提供自我實現夢想的機會。但往往缺乏穩定的薪資來源,擁有的虛擬資產如YouTuber的訂閱數、臉書的粉絲數等難以估價,影響個人財務現金流。少了組織保護傘,個人必須靠着自身的技能與學習能力經營自我品牌,持續獲得工作、收入和安全感。
然而零工經濟的發展果真能爲企業及自由工作者創造雙贏嗎?值得政府關切的是,勞動市場的轉變以及現有制度法規是否能夠提供勞工足夠的保障。
2019年國內因爲外送平臺的外送員接連於送餐發生事故,首次被勞動部認定爲僱傭關係後,平臺工作者的勞動保障受到各界的重視。然而,若朝傳統的勞僱關係規範恐使平臺業者營運上產生極大的不確定,除提高人事費用負擔,外送員受到更多企業規範失去自由工作彈性,最終也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造成創新模式發展的阻礙。
另一方面零工經濟者的財務保障也是政府應關注的重點,我國中高齡就業者再次投入職場的工作,以部分工時爲主,探究原因可能潛藏着中高齡再就業者因年金不足以支應基本生活所需費用,而被迫從事零工經濟工作。
面對全球經濟快速的變化,以及各方利益衝突,我們須建置以數位經濟爲核心的勞動基準,以跳脫以往的僱傭與承攬對立關係的框架,協商合乎企業與零工經濟者需求的保障,建議政府儘速建立社會對話機制運作,透過相關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和協商,因應勞動市場中面臨未來工作轉變,讓零工經濟者得到應有的保障,也同時鋪設有利產業創新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