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別讓詛咒及污名化成爲防疫的破口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擴大,桃園機場加強消毒防疫。(圖/桃機提供)
因研究領域曾略涉醫療人類學與公共衛生體系中的心理,是故,武漢肺炎在1/21號臺灣確診第一例,有幾件事情想說一下。首先爲了避免爭議,先把涉及國家/身份政治的問題說在前頭。
若以可信的海外與中國其他區域的病例逆推,中國隱匿疫情應該毋庸置疑,所以此處不討論了。但若以SARS的經驗來看,中國這次確實相對應對迅速與務實很多,不管這個務實是決定面對真相,還是知道不可能瞞得住。
我想就「隔離」與「資訊傳播」發表一些個人看法。首先我們務必去理解急性傳染病的「隔離」的意義。
「隔離」有兩重意義:
1.避免增加感染。2.無明顯、確定的有效治療手段的情形下的積極處理。
前者將會給患者帶來污名、後者將會給患者帶來明確的恐慌感。而這兩者都會給患者帶來隱匿自身疫情的動機,不利防疫,這是最值得注意的。凡人類社會中,被社會理解爲「傳染病」的病症,無一不爲患者帶來污名。
大家可以思索一下自己記憶中對傳染病患者的看法、態度,甚至於對不具傳染力,但是被認爲誤解唯有傳染力的疾病,是不是都是如此。如果想不起來的話,想想2012年,麥當勞癌症兒童關愛之家設立時所遭受的反對之一,居民宣稱「無法保證癌症不會傳染」;更遑論其他急性傳染病,如鼠疫等。
因此,對病患、以及對於疾病起源城市都必然地會有污名產生。所以傳播資訊與討論上,一定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是否對患者施以污名。
再論後者,SARS或武漢肺炎引起如此高度的重視,便在於相對一般地肺炎,致死率高,病毒株發現前期並無特別必然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病人的恐慌感既使在無隔離的情形下,都會相對地高張,在必須施以隔離的處境裡,患者內在將更加地強化其遭受社會遺棄的感受。
1與2是一體的兩面,都是犧牲個體,挽救集體的策略。因爲隔離在早期醫療體系不發達的社會裡,本來就是某種將患者從社會遺棄,避免拖累社會的醫療手段。
換言之,隔離者本身就是揹負着極爲重大的罪惡感與痛苦,現代醫療體系對隔離者的支援,無一不再強調「我們並未放棄你」,這是文明社會的重要特徵。
不會爲了「集體」而輕易放棄「個體」,是文明社會的特徵。否則純粹以「集體」來看,人類的數量死上一兩億人理應都無所謂纔對,或以17年前的SARS來看,臺灣死亡了七十餘位患者,對臺灣人口影響微乎其微,理應沒有防治傳染病的道理。
▲中國武漢一名2歲女童與家人到馬來西亞遊玩,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女童爸爸偷偷將孩子帶出醫院、打算搭飛機離開。最終在機場被隔離,其中爸爸還想攀爬玻璃外出。(圖/翻攝Suara Penjawat Awam臉書)
除了文明的理由,SARS或此次的武漢肺炎,都另有一個特性,就是跨階級的傳染。此類疾病在現代社會當中,不會被隔絕於特定的生活形態裡(貧窮、性生活等等)。因此,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感染者。
所以纔會引起大規模的重視、投入資源以及恐慌。以SARS的防制經驗來說,我們每個人應該算是安全的,但是也因爲每個人都有些許的機會成爲患者。因此我們應該配合與協助公衛系統,並且減少感染者的負擔,不論是生理或心理。
此時進行認同政治(身體與國家往往容易等同與類比)的仇恨動員對公衛與防疫是絕對地反效果。公共論壇(PTT)與社羣網站(FB),已經有些討論對帶病回臺的首位患者施以責難。但是這些責難對公衛並無幫助,只會讓潛在的患者在未來感染時,思考自己是否應該隱匿疫情「賭一把」。
以此例來看,除了在飛機上取下口罩吃飯之外,回臺灣尋找更加可靠的醫療體系、全程使用口罩、主動配合防疫通報。這點若我們進行身份政治的正面動員,我們反而應該感謝這位臺灣女性長輩的良知以及進步公衛觀念。(除了他掉以輕心的吃飯)
因此既使很直覺,我們都應該儘量避免污名與仇恨動員。
▲一名從中國返臺確診罹患武漢肺炎的臺商,將被開罰30萬,他曾經前往的酒店正在進行消毒 。(圖/記者吳奕靖攝)
第二大項則與資訊傳播有關,寫到這邊,已經太長,失去溝通意義。我將盡可能簡短說明。
首先,社羣網路的資訊傳遞是有時間差,以1/21日臺灣爲例,馬偕發佈案例、撤回案例、南方發佈案例、確診。臺灣預計有旅行團出遊武漢,大旅行社宣佈停團。這些可能互相矛盾但都真實的資訊,都在短短一天內發生,在中國方面也是如此。(短時間內宣佈管制措施、旅遊業應對措施、病例等等)
臉書有時間標記,但是事件發生的時間卻未必與資訊傳播時間相同,演算法推播也不是線性的。因此傳遞資訊時,務必小心,避免片段而且不準確的情報。
如「武漢宣佈境管」這一類不準確的消息都應該小心避免。或者如「武漢旅行團未來十天將有178人來臺」、「武漢不對外發出旅行團」這一類的消息,要小心連結到身份政治的仇恨動員。因爲兩者可能都是真消息,只是有時間差,或者因爲中國的防疫漏洞所致。
此次疫情發生於這個時間點,對中國是最大的不幸,因爲在春節前夕;對臺灣則是萬幸,因爲在連假,並無強迫性的集體活動(上班、上課)。在僅有一例的當下不宜形成過度地恐慌,以免不利後續防疫。
這是我們在傳遞公共資訊時,我想必須要特別注意,真消息疊加的「時間差與破碎性」可能會造成假消息效果。社會最擔心的事情不是壞消息,而是因爲缺乏真相所導致的混亂。
▲政府防疫文宣,民衆應誠實配合公共衛生體系防疫,並且避免製造恐慌。(圖/蘇貞昌臉書)
不要詛咒及污名化
最後我說一下我在疫病前期的觀察。作爲十七年前SARS前期的強制隔離者,我看到兩次疫病前期世界與我國政府(臺灣)的警覺性。
SARS前期,當時並無經驗與無資源(被拒絕於WHO之外)的臺灣政府,並非不重視疫情,但慌亂而盲目地投下大量資源,可以看出許多資源被浪費,以及後期防疫資源的萎縮。(隔離方式的改變等等)最後並導致和平醫院的憾事。
這次既使在最末端,都可以看到基礎公衛教育的成功,以及政府與公共系統穩健且有效的節奏。
資訊的及時揭露與整理、對錯誤訊息的坦然更新與處理、更有效科技工具的使用、資源的快速盤點等等,都看得出來在這社會在17年前的傷害之後,不是白白受苦的。
傳染病必然會經歷過「初期、嚴重、消退控制」三個時期,在初期,非醫療專業人士能做的,是這篇文章想呼籲的。小心地傳播資訊、充分地且誠實地配合公共衛生體系(請參照沖沖衝那張紅色的衛教文宣)、不要責怪恐慌的患者、不要恐慌。
經歷過17年前的隔離,我對臺灣這17年公衛的進步有充分的信心。人類的健康,尤其是傳染病的控制等公共衛生問題,從來都不是建立在科技的進步而已。而是文明的社會與普及的衛教。
因此不要詛咒或污名任何人任何地方,然後感謝臺灣社會的文明庇護着你我。
熱門點閱》
►兩岸青年差異大 和平相待考驗總統智慧
►【武漢肺炎】習近平「連任」的考驗
►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