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高校有個大學生“苦幹團”
最近,武漢紡織大學輕化工程專業大三學生黃曉佳正爲考研做準備。剛上大一時,黃曉佳原計劃轉專業,但近3年來,她愈加篤定,今後無論科研或就業都圍繞本專業開展。“觀念的轉變,與加入‘苦幹團’歷練有關。”黃曉佳說。
黃曉佳所說的“苦幹團”,即武漢紡織大學化工學院謀劃組建的一支大學生苦幹精神實踐團。該團旨在通過鼓勵學生參加系列志願服務、暑期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磨礪自我,學會腳踏實地、實幹興邦。
2015年3月,“苦幹團”經過對參選者的嚴格篩選,迎來了第一批成員。成員培養週期爲一年,“嚴進也嚴出”。考覈合格後,成員方可進入預備黨員考察序列。其間,成員若無故曠課、未按期限完成任務作業等,將被一次性扣除60分,淘汰出列。
到食堂幫忙備菜打飯、收撿餐盤,去圖書館整理圖書,爲校園草坪清除雜草……“苦幹團”這些自找苦吃的“義務勞動”,讓很多95後、00後成員的腳步更匆忙,但也甩掉了身上“任性”“不能吃苦”的標籤。
黃曉佳至今還記得2018年前來迎接她這名大一新生的學長學姐,“他們穿着統一的、印有‘苦幹團’字樣的紫色短袖,熱情陽光地幫新生提箱子、引導報到,走在校園裡特別亮眼”。
大一下學期,成績排名班級前五名的黃曉佳,通過競選也加入了“苦幹團”。那年暑假,爲結合專業知識學習蠟染技術,黃曉佳和“苦幹團”成員來到貴州苗寨,每天頂着烈日跟隨當地居民上山採摘板藍根,提取靛藍染料,探索蠟染非遺文化如何通過互聯網走向世界。
負責所在班級宿舍的安全文明督導,是“苦幹團”的一個重要培養項目。作爲“苦幹團”成員,2016級學生楊銘雖患有腦癱、一側肢體行動不便,但仍和其他成員一樣,每晚查看同學是否返回、宿舍衛生以及用電安全等狀況。
楊銘很感謝在“苦幹團”的這段時光,“日復一日的堅持,教我學會了做事要有恆心。”本科4年裡,楊銘綜測成績一直位列全班第一,並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榮譽稱號。後來,楊銘又申請擔任新生班助,幫助更多新生。去年,他考研成功,決心在本專業繼續深耕。
“儘管苦,但從中收穫更多的是成長。”2019屆畢業生肖可欣在學校“苦幹團”磨礪1年後,成功入選湖北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本科畢業後,她通過選調生考試,來到湖北省江陵縣秦市鄉永和村擔任村支部書記助理。
6年多來,該校化工學院輔導員王娟娟見證了“苦幹團”發展壯大――已選拔培養七期學員633名,無一人轉專業;已畢業成員中,44.44%選擇考研,遠高於全校考研平均比例,29.63%的學生選擇本專業相關的企業就業;不少學生考入選調生或鄉村教師崗位。“苦幹團”則入選湖北省共青團團課優秀案例,並獲評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