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企增資計劃密集落地 多爲原股東或地方國資“補血”
近期,險企增資引戰頻傳喜訊!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僅11月5日,就有三峽人壽和中信保誠人壽兩家公司先後發佈了擬變更註冊資本公告,兩家公司分別計劃增資15億元和25億元。
險企頻頻增資,是否意味着未來險企“補血”會越來越容易?答案是否定的。在近期的保險公司增資中,多爲原有股東或地方國資主導,社會資本願意投資保險股權的少之又少。
11月5日,三峽人壽和中信保誠人壽兩家公司先後發佈了擬變更註冊資本公告,兩家公司分別計劃增加註冊資本金15億元和25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進入三季度以來,還有信美人壽、君龍人壽、中國鐵路保險等相繼披露增資信息或增資獲得監管批覆,增資金額從3.25億元到10億元不等。
與此前相比,“多頻次”成爲近期保險公司增資的主要特點。就近期有增資動作的機構來看,君龍人壽、三峽人壽、中信保誠人壽等機構在去年或今年已發佈增資計劃或完成過增資。以中信保誠人壽爲例,該公司在今年3月已經獲批增資25億元。
雖然多家險企宣告增資,但是對於其他保險公司來說,增資難度依舊不小。從增資的出資方看,上述幾家公司中,有的機構爲原股東按比例出資,有的引入了新股東,但新股東更多具有國資背景,社會資本願意投資保險股權的寥寥無幾。
“由於保險業務本身的特性,保險公司需要保持充足的資本水平以應對潛在的風險和賠付需求。然而,近年來,隨着償付能力監管規則調整和險企盈利能力的下降,保險公司的資本補充壓力逐漸增大。”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當前,社會資本對於投資保險業的熱情不高,導致外部資本供給有限。同時,保險行業受到嚴格的監管,對於增資的審批和投資者門檻都有嚴格的規定,這也增加了保險公司增資的難度。
今年是“償二代二期工程”三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業內普遍認爲,險企資本補充需求仍將維持高位。
然而,現實情況是,儘管險企對資本的需求迫切,但補充資本的難度卻在增加。多數需要增資的險企仍在“久旱盼甘霖”。《中國保險業風險評估報告2023》提到,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壓力較大。資本補充主要來自內源性資本補充和外源性資本供給,近年保險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外部資本供給有限等因素都加大了資本補充難度。
險企應當如何應對資本補充愈發艱難的困境?江瀚表示,一是優化資產配置,降低高風險資產的比例,減少資本佔用;二是加強資產負債管理,確保資產和負債的匹配性,降低流動性風險;三是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減少不必要的資本消耗。
險企的資本補充渠道並不豐富,除股東增資外,還包括髮債和股東捐贈這些不常用的方式。江瀚建議,監管可以放寬對保險公司融資渠道的限制,允許保險公司通過更多元化的方式來籌集資金。例如,可以允許保險公司發行更多類型的債券等金融產品來籌集資金,或者鼓勵保險公司通過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來拓寬融資渠道。不過,監管需要加強對保險公司融資活動的監管和指導,確保融資活動的合規性和穩健性。
實際上,監管已經注意到了保險業的資本補充問題,今年6月,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陸家嘴論壇上提到,去年,金融監管總局針對行業共性問題,引導調整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優化償付能力風險因子,取得積極成效。將強化逆週期監管,完善償付能力和準備金規制,拓寬資本補充渠道。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