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小漁村打造「海味」裝置藝術
新竹市政府近日透過農村再生總合計劃,找來藝術團隊進駐美山社區,打造「共生螺旋」裝置藝術。(陳育賢攝)
被民衆稱做「大貝殼」的作品名爲「共生螺旋」,以96個「古錐籃」堆疊,藉此讓外地旅客瞭解香山除了產蚵仔,還盛產肉螺,「古錐籃」即是代表了居民與海的共生關係。(陳育賢攝)
新竹市政府近日透過農村再生總合計劃,找來藝術團隊進駐美山社區,打造「共生螺旋」裝置藝術,傳達居民與海的共生關係,同時就地取材將海邊漂流木與彩色編織結合,製作名爲「生生不息」的藝術品,作品海味十足。
市府表示,香山溼地是北臺灣最大的溼地,面積廣達1768公頃,美山社區則是溼地旁的傳統漁村,是臺灣最北邊的牡蠣養殖地區,100年前就有插篊養蚵歷史,所產的蚵(即牡蠣)也曾享譽全臺,但隨着香山的蚵農戶逐漸變少、漁業已沒落。
市府積極覆育香山溼地生態的同時,也透過水保局農村再生計劃邀請藝術家進駐美山社區,與居民協力,用海味十足的「討海藝術」活化傳統漁村,希望將人潮帶進香山活絡漁村。
策展人林怡君表示,這裡的漁村居民從前要下海又要務農,還在沿岸種植防風林與海爭地,才換來更多土地耕種,團隊因此與居民考究當初「與海爭地」的交界,將裝置藝術擺在該處,紀錄香山蚵村居民的生命韌性。
總策展人向家弘則表示,透過不斷與居民談蚵村過去的生活,才引發藝術家創意,合力打造了兩件作品,這不只是打卡亮點,更呈現香山「討海」的生命故事。
被民衆稱做「大貝殼」的作品名爲「共生螺旋」,以96個「古錐籃」堆疊,打造成香山盛產的「肉螺」,藉此讓外地旅客瞭解香山除了產蚵仔,還盛產肉螺,「古錐籃」即是代表了居民與海的共生關係。
另外,藝術家們也以漂流木及布繩鉤織成海怪觸角,打造名爲「生生不息」的裝置,其發想則是來自賞蟹步道,因香山溼地最常見各式螃蟹,藝術家黃文淵與鄭陽晟發揮想像,打造大海怪與螃蟹大戰畫面,加上藝術家楊海茜用編織呈現大海怪生動觸角,還細膩塑造出觸角上大小不一的吸盤,瞬間讓純樸小漁村變身海怪爭霸的奇幻場景。
此外,藝術團隊也在漁村內呈現出居民各式創作,希望旅客走進漁村,以尊重態度欣賞漁村。
產發處並指出,12月5日在此地也將舉辦「Shake Baby蟹蚵貝比」藝術日,屆時將由廢物再生的藝術家「不廢跨村實驗室」帶領市民,以蚵殼及舊衣布繩設計自己的捕夢網,並一起編織超大捕夢網,親子可一同來參與結合在地漁村文化的藝術創作。
漂流木及布繩鉤織成海怪觸角,有如大海怪與螃蟹大戰畫面的藝術裝置則是「生生不息」。(陳育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