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鋼、戴相龍、吳曉求等最新發聲!

1月11日,在第二十九屆(2025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毛寒鬆先後圍繞“金融強國與資本市場發展”主題,建言金融強國建設與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吳曉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指出,自由化、國際化的本幣,以及高度開放的資本市場的形成,是金融強國兩個最重要的標誌。他強調,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

吳曉求指出,市場化是金融強國形成的歷史起點。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市場供需力量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化手段,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市場主體的活力。

法治化是金融強國形成的制度基石。構建公平、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健全法律監管機制,確保市場規則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爲金融強國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

國際化是實現金融強國的核心路徑。增強資本市場的全球競爭力,擴大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自由化、國際化的本幣,以及高度開放的資本市場的形成,是金融強國兩個最重要的標誌。要鼓勵本土金融機構走向國際市場,逐步放寬外資准入,打造人民幣計價的資產交易中心和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吳曉求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審慎監管和行爲監管並重的“雙峰監管模式”已成爲世界範圍內各主要經濟體的金融監管改革重點。雙峰監管體制基於審慎監管和行爲監管的雙目標,從監管框架的結構設計入手,力求避免監管衝突。

他認爲,未來金融監管模式改革和發展方向應該是健全宏微觀審慎監管框架、完善行爲監管、強化透明度監管、創新政策流動性支持。

戴相龍:擴大機構投資,支持長期資金入市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在會上建議,擴大機構投資,支持長期資金入市。在具體方向上,可考慮加大養老金對股市的投資,擴大保險資金對權益類產品的投資的比例,進一步發揮信託公司的投資功能。

戴相龍表示,在保持較強的賠付能力前提下,可考慮提高保險資金對權益類產品的投資比例。要爲保險資金擴大對權益類產品的投資比例創造條件,建議有關部門改進對保險資金投資效益的考覈辦法,把按年度考㧡改爲按3年考覈,以適應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特點。此外,可進一步發揮信託公司的投資功能。

戴相龍指出,去年中國人民銀行公佈了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資本市場,對穩定股市發揮了積極影響。中央銀行通常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匯率,影響股市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在股市出現非正常大幅波動時,中國人民銀行及時公佈和實施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符合有關法律,也是中央銀行的職責。

肖鋼:持續改進政府引導基金的功能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主席肖鋼在會上指出,發展耐心資本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有序擴大制度性開放,完善基礎制度,統籌協調政策體系,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耐心資本,要做到科研團隊有耐心、企業創始人有耐心、出資人有耐心、政策有耐心。”

肖鋼指出,要持續改進政府引導基金的功能。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效應,引導社會資本加大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看到部分政府引導基金在投資方向和運作模式上存在着同質化的現象。由於過多強調投資項目註冊地的要求和返投比例,容易形成資源配置的地域壁壘,增大了跨區域資源整合的難度,加上現在強調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僅限於投資風險比較小的投資收益預期明確的少數企業,偏離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初衷。

他認爲,要明晰政府引導基金的宗旨。政府設立引導基金主要是利用財政資金的槓桿,增加全社會創新創業資本的供給,着力解決創投市場失靈的問題,加大對早期項目、科技前沿的“無人區”項目的支持力度。

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容錯機制。要增加風險容忍度,擦亮風險投資、長期投資的底色,要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重視孵化新技術、新企業,促進“產學研用”融合,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競爭力。

要提升基金管理能力。要打造一支懂產業、懂市場、懂法律、懂資本運作的團隊,建立健全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優化投資決策的流程,發揮管理團隊的能動性。

毛寒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要把握四個方面

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毛寒鬆在會上指出,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已取得積極成效。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已進入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的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他認爲,下一階段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需要把握四個重點方面。

一是強化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機制。夯實高質量上市公司這個基石,在融資結構、公司治理、專業服務、監管執法等方面協同發力,引導上市公司加大分紅回購,落實市值管理責任,更好發揮併購重組作用,助力上市公司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在完善市場基礎制度方面,要探索槓桿資金的逆週期調節機制,避免過度的追漲殺跌。

二是要着力提升資本市場定價效率。從資本市場的兩大基礎功能看,準確定價是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前提,下一步要繼續提高IPO的定價水平,增強主流機構定價能力,提升公募基金、證券公司服務社會公衆財富管理的能力,着力改善投顧水平。要引導長期投資,減少非理性的交易,真正的樹立價值投資理念,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讓投資者更好的瞭解其真實的價值。

三是大力促進長期資金和耐心資本發展。加快落實2024年9月發佈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堵點,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提高價值創造能力,完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募投管退”支持政策,協同推動政府引導基金的長週期考覈,努力暢通科技資本和產業的良性循環。

四是要培育良好的資本市場投融資文化。督促上市公司、行業機構堅定堅守法治誠信契約精神。把公開透明的要求貫徹到信息披露的全過程,把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更有針對性加強中小投資者教育,涵養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股權文化,創造優良的市場軟環境。

責編:李丹

校對:呂久彪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