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自銷尋穀東 買米附贈農事體驗 無負擔農場:有好好吃飯就算是農夫!
劉奕推出「谷東招募方案」,邀請大家好好吃飯,同時一起來參與農場的農事體驗活動,認識米食與農村文化。
【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
完全不繳公糧的農友約有四成多,更有部分農友不是將收穫的稻米交給大品牌糧商,而是嘗試自建品牌。「大家都沒有做有機,我做有機就有開口叫價的(價格)主導權。」現年29歲的青年劉奕大學畢業後,與父親劉盛展共同經營「無負擔農場」,回到家鄉新竹峨眉自產自銷有機稻米,延續農場友善土地的耕作理念,以稻鴨共生的方式栽培、日曬稻榖維持天然風味,同時發起「谷東招募」方案,帶着谷東們跟着時節進行農事體驗。
「今天的工作就是要碾完5袋稻穀,大概需要1個半小時。」無負擔農場半露天倉庫廠房中,擺放着新式日本製碾米機與一臺舊式精米機,劉奕拿起重達60公斤的米袋,將稻穀倒入碾米機,轟隆隆的運轉聲震動整個庫房,稻榖經過去殼成糙米,糙米再借由精米機去膜和胚芽後,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白米從出米口唰啦啦而出。
這些剛碾制的稻米今年7月才收成,由日曬法乾燥,至碾米時僅經過約1個月。劉奕表示,在農村人力不足與天氣的不可預測下,5、6公頃田地的收穫需要分三批進行採收與日曬處理,「日曬稻米什麼時候幹、什麼時候曬要看天氣,真的不是我能決定的。」相對於曬穀要看天,農場不僅自備打田、施肥、採收機具,自己掌控整個生產流程的時間安排,曬穀後的碾米、精米等作業也藉自有機具碾制幷包裝成產品,從田間生產到後端銷售一手包辦,「掌握最佳的時機點,我們也會比較沒有負擔。」
劉盛展說,無負擔農場趕在7月底凱米颱風登陸前提前收成,產量並未因此受到影響。
接手農場堅持日曬稻穀 米香滋味追尋生活記憶
「『返鄉青年』這四個字其實是講給大家聽的,因爲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農村,我的生長曆程就在這邊。」劉奕從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畢業後,曾短暫於母校關西高中代課,半年後便回到故鄉峨眉種植稻作,專職從農至今剛滿7年。
從1943年開始,劉家作爲租地佃農落角峨眉,家中至今三代人都從事稻作產業。14年前,劉盛展有感於劉奕的阿公噴灑農藥不着防護裝備,頻繁進出醫院,因此下定決心從慣行轉爲有機耕作,於2010年創立無負擔農場;創立之初,劉盛展期許「賣空氣賺錢」,劉奕回憶,「我以爲是要把空氣裝塑膠袋一包一包賣到臺北去,後來才知道爸爸是想塑造一個更適合人居住的環境。」
無負擔農場堅持有機耕作減少環境負擔,連稻穀都採用最古早的日曬方式進行乾燥,避免機器燃油造成污染。「現在和以前最大的差別就是有裝設採光罩,好處就是比較不怕午後雷陣雨。」學生時期每逢暑假都必須幫忙曬穀,劉奕說起曬穀滔滔不絕:「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讓稻子在每半小時均勻地被翻動、被曝曬,再用水分檢測機決定可不可以收。」他指出,從前人甚至是用牙齒直接咬稻穀,感受脆度來確認乾燥狀態。
無負擔農場運用可透光的採光罩日曬稻穀,維持稻米的自然風味。
日曬與機器烘乾的差異還在於稻米風味,劉奕說,稻穀經過3、4天的日曬後,碾成的白米也帶有米糠(稻殼)香氣,「煮飯開蓋的那一瞬間,米糠和米飯綜合起來的香氣,經歷過這種作法的老一輩,一聞就會有那個記憶浮現。」堅持耗時費力的日曬模式,不僅是考量環境或自家稻米產品的特色,更是爲保留記憶中的稻米香氣,「不管是從小到大的農村生活樣貌、客莊飲食習慣,還是到高中常接觸的有機農業、日曬稻榖,早就都烙印在記憶深處,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劉奕將臺中秈10號的稻穀傾倒入碾米機中,將米殼碾磨去除後會得到糙米。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