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鷗繁殖季 海保署籲保持距離
小燕鷗親鳥與雛鳥。(海洋保育署提供/林瑞益高雄傳真)
小燕鷗是臺灣最小的鷗科鳥類,也是我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每年4至7月是其繁殖季,海洋委員會海保署工作人員、鳥會夥伴去年在花蓮溪出海口、嘉義新塭滯洪池、布袋溼地公園與桃園竹圍漁港更有百巢以上。海保署呼籲民衆愛惜小燕鷗,不要打擾牠們繁殖,以免觸法。
小燕鷗在臺灣終年可見,常單獨或結羣在海岸、河口、沼澤、魚塭及鹽田等溼地環境活動,每年4至7月是牠們的繁殖期,牠們偏好在海岸開闊的砂礫地築巢,每巢會有1至3枚卵,由雌雄鳥輪流孵卵和育雛(海洋保育署提供/林瑞益高雄傳真)。
2021年度起,海保署爲監測小燕鷗族羣趨勢,與國立臺灣大學團隊及各地鳥會志工合作全臺小燕鷗的繁殖族羣調查,結果發現除過去熟知的宜蘭、彰化與嘉義有繁殖族羣外,也首度在花蓮溪出海口、嘉義布袋溼地公園及考潭滯洪池,還有苗栗後龍西湖溪出海口等地紀錄到繁殖活動,總計觀察到約有2250巢,成鳥估計有1783只。
不過,各地鳥會在監測過程中也發現多處繁殖地有野狗入侵、人爲干擾情形,甚至有巢蛋疑似遭人爲破壞,或車輛輾過巢位的痕跡,影響小燕鷗繁殖成功率。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提醒,小燕鷗是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得任意騷擾、獵捕、宰殺或爲其他利用,請民衆在其繁殖地區附近淨灘、垂釣或從事其他海岸活動時應多加留意,違者恐將面臨對應刑責,請民衆共同保護小燕鷗。
海保署也籲請民衆,若發現疑似違法行爲,也請協助蒐證,向所在地海洋保育主管機關檢舉,大家一起守護小燕鷗家族,讓小燕鷗寶寶可以安心成長,守護海洋生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