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場流星雨,爲什麼總是它

李明濤

一顆超級火流星劃過夜空,留下長長的尾焰——近日,世界各地不少天文愛好者都觀測到一場絢爛奪目的流星雨。實際上,每年新年前後,這場名爲象限儀座的流星雨都會如約而至,出現在北半球夜空,並在新年後幾天內達到峰值。

流星雨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新年第一場流星雨爲什麼總是來自象限儀座?它又有哪些引人入勝的奧秘呢?

從已有發現來看,絕大部分流星雨與彗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彗星富含水冰、乾冰等揮發性物質,宛如宇宙中的“冰庫”。當彗星緩緩靠近太陽時,受太陽光輻射加熱,水冰和乾冰就會從固態昇華成氣態,昇華的水冰會攜帶石子和塵埃脫離彗星表面。在引力和光壓等擾動下,石子和塵埃會散佈在彗星走過的軌道上。用一個通俗的比喻,彗星就像一輛運輸“渣土”的卡車,在太陽系一路“行駛”,沿途在軌道上遺落無數個從毫米到釐米級尺寸的石子。當地球穿越彗星軌道時,這些遺落的“石子”就會成羣結隊闖入大氣層。在與大氣分子的劇烈摩擦中,它們被燒蝕殆盡,化作一道道明亮而短暫的光跡,這便是我們所見的流星雨。

不過,與大多數流星雨不一樣,象限儀座流星雨的形成較爲獨特。多數科學家認爲象限儀座流星雨的母體是一顆名爲2003 EH1的近地小行星,近日點在地球軌道附近,遠日點則延伸至木星軌道附近。與富含水冰的彗星不同,2003 EH1主要由岩石和金屬構成,缺乏彗星特有的水冰昇華機制,因此無法直接解釋“石子”是如何從母體表面脫離的。科學家推測,很可能是這顆小行星在運行過程中遭遇了另外一顆小行星的猛烈撞擊,這場宇宙級“交通事故”導致大量微小顆粒被拋撒在軌道上。也有部分科學家認爲,象限儀座流星雨可能來自古老彗星的碎片。

新年的序幕由象限儀座流星雨“閃亮”拉開,這一壯麗天象源自地球與流星雨母體在各自既定軌道上的精妙交會。地球在其永恆的公轉之旅中,每年繞行太陽一週。而流星雨的母體也在既定的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因此,在幾乎恆定的時間段裡,地球都會與各具特色的流星雨一次次“邂逅”。當新年的鐘聲響起,正是地球與象限儀座流星雨相逢的時刻。它與夏末時節的英仙座流星雨、12月中旬的雙子座流星雨,共同構成北半球最爲壯觀的三大流星雨,爲夜空增加了別樣的亮色,也爲人類增添了很多浪漫的想象。

這些流星雨又是怎樣命名的呢?在地球與各個流星雨相遇的瞬間,流星顆粒自母體軌道方向呼嘯而來,它們看起來都像是從天空中的某一個“點”發散出來,這個“點”就被稱爲輻射點。天文學家通常以輻射點所在的星座來命名流星雨。比如,象限儀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位於天龍座、牧夫座和武仙座之間,在18世紀時被命名爲象限儀座。

關於撞擊形成流星雨還有一些有意思的研究。2022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實施了人類首次小行星防禦任務,用一顆大約570千克的軌道航天器,撞擊了一顆直徑大約160米的小行星。這次撞擊試驗是爲了測試小行星防禦技術,但科學家意外發現撞擊產生的碎屑與碎片雲規模之大,足以形成一場人造的流星雨。不僅在地球上有可能看到這場流星雨,如果將來人類登陸火星,甚至還能在火星上看到這次試驗導致的流星雨奇觀。

流星雨之奇觀,中國古人亦曾仰觀並記錄其詳。《左傳》中有“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的表述,所記載的流星雨發生在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錄。《宋書·天文志》則記錄了公元461年的一幕壯麗景象:“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並西行,至曉而止。”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絢爛的流星雨見證了人類的過去,而今又在我們眼前綻放光彩,未來更將引領我們揭開太陽系深處無盡的奧秘。

(作者爲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7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