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道別玩老套路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陸續出現了不少俄羅斯商品館。這些店鋪打着“源頭直供”“俄羅斯進口”的旗號售賣相關產品。但一些消費者發現,店鋪內只有部分產品原產地爲俄羅斯,還有不少產品產地爲國內,割韭菜、智商稅等爭議也隨之而來。
近期,上海市場監管局對爭議的俄羅斯商品館開展了兩輪集中排查整治,重點對經營主體資質、店招標語宣傳、商品原產地等問題進行了檢查,對個別無證無照經營、未備案經營的行爲予以立案調查,責令停業。整治行動也坐實了這一問題。
這類店鋪如果將國產或者產自其他國家的商品宣傳成特定國家的進口商品,就屬於虛假宣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屬於虛假宣傳的,消費者可向經營者主張賠償。
巧妙之處在於,一些店鋪在裝潢、標識、營銷等方面煞費苦心,從整體上打造“正宗”“原產地”“原裝進口”等印象,不斷加深消費者的認知,令消費者以爲店內所有商品均爲進口。個別店鋪甚至宣傳自己爲“國家館”,使消費者誤以爲店鋪具有官方背景,在選購時忽視對產品具體信息的查看。
還有一些店鋪在包裝上“用心思”。雖然註明“某某風味”“某某樣式”“某某特色”等字樣,但是標明國家或者產地的幾個字較大,“風味、樣式”等字很小,有誤導和打擦邊球之嫌。面對質疑,商家往往採用國外工藝、國內生產等話術來搪塞消費者。
商品銷售中進行虛假宣傳,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必須嚴厲打擊。監管部門要加強對進口專營店的資質審覈和排查,發現涉及虛假宣傳、無證經營等問題,要嚴格執法,提高欺詐代價。進一步規範進口專營店的經營行爲,確保國產商品與進口商品進行清晰標識,防止“僞貨”渾水摸魚。監管還不能止於線下,對涉及虛假宣傳的電商企業和渠道也要一併清理。從源頭上嚴格把關,加強進口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提高進口產品及渠道透明度,改善進口商品供給。
隨着國內消費升級和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將有更多具有異域特色的原產地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走近消費者。這些進口產品不僅豐富了消費者的購物選擇,對相關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新賽道、新市場。需要注意的是,新賽道上,企業和商家不能玩虛假宣傳的老套路,而應謹記誠信經營,在拓展細分市場、把握消費商機的同時,爲國內市場提供更多優質商品。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