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經貿交流 纔是兩岸和平最大保障

經貿交流是兩岸關係的壓艙石。圖爲今年6月在大陸福建舉行的共同家園論壇。(中新社)

兩岸關係這10多年來跌宕起伏,但經貿交流始終維持一定熱度。只是隨着美中貿易戰開打、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大陸經濟環境丕變等因素影響下,我對大陸投資與貿易依存度都已跌至近年低點。作爲兩岸關係壓艙石的經貿交流日益弱化的同時,這可能也意味,未來恐剩下政治角力的「直球對決」。

賴清德總統21日在凱達格蘭論壇致詞時提及,臺灣對外投資,大陸佔比已從2010年的83.8%降至2023年的11.4%;對外出口,大陸佔比也從2010年的4成3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成左右。

經濟數據背後折射的是全球、兩岸經濟結構的轉變。美中貿易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歐中經貿紛爭方興未艾,這些國際經貿的競逐,無疑都是臺灣對陸投資卻步、臺商轉進東南亞的主因之一;而疫後大陸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片面叫停ECFA部分商品的關稅減讓等,種種的不確定性,更讓兩岸經貿雪上加霜。

但經濟數據的客觀變化,也可能引發主觀上的「非預期後果」,甚至可能因此外溢到諸如政治等層面。舉例來說,民進黨政府常打恐中牌,稱中國將貿易武器化,而忽略不管是東南亞或是大陸,都是臺商全球佈局的一環,而大陸本身也融入這一供應鏈,在經貿投資上,雙方已是利益共同體,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回顧兩岸關係歷程,經貿交流一直是兩岸穩定的重中之重。過去,馬政府時代與對岸的交往,也一直喊出所謂「先經後政」,足見經貿交流一直是扮演壓艙石角色。而臺商對大陸的投資,不只助推對岸發展,更有效搭起善意橋樑,讓很多兩岸紛爭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不諱言,兩岸經貿交流的衰退或許是避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客觀選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兩岸供應鏈脫鉤,少了經貿交流調劑,只剩下政治層面的「硬碰硬」,兩岸勢將面臨一場赤裸裸的零和賽局。

這樣的發展究竟對兩岸是好還是壞,兩岸政府都應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