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法律/AI技術發展vs.智財權保護

AI示意圖。 路透

在目前AI風潮下,法律和技術的交集成爲了一個火熱話題。隨着AI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帶來許多新的法律問題,特別是在智慧財產權領域,比如商標、著作權和資料保護等問題,都值得持續關注。

談到商標註冊,傳統上商標圖像多由人類設計師進行發想及設計。但現在,網路上有愈來愈多的AI工具能夠自動生成商標圖像,商標設計變得更加容易。然而,AI模型用以訓練的基礎資料中,可能含有他人自行發想創作的圖像元素,若AI生成圖像的部分元素涉及他人著作權,將埋下日後衍生爭議的種子。

著作權人如發現有這種情形,只要經法院判決確定商標侵害他的著作權,依法就可以撤銷該商標的註冊,因此企業在行銷產品時,選擇一個安全無虞的品牌保護益發重要。

此外,傳統的人工審查方式已經難以應對日益增加的商標數量和複雜性。一些智慧財產機構包括歐盟、澳洲、新加坡、WIPO(世界智慧財產組織)等智慧財產主管機關,也都開始導入AI技術來幫助商標註冊審查工作。我國今年3月25日推出了一個AI圖形檢索工具,利用深度學習和卷積神經網絡(CNN)技術,能夠快速準確地檢索商標資料庫,幫助申請人或民衆找到相近似的商標,降低商標混淆的風險,有助於促進商業創新和市場競爭。

另一方面,智慧局也關注國際最新法規發展。例如,歐洲議會今年3月13日通過了一項新的法案,即《人工智慧法案》(AI Act)。這項法案目的是對各種AI應用進行風險分類和監管。根據法案,AI應用被分爲四個層級,從「不可接受的風險」、「高風險」、「有限風險」到「低風險或無風險」。對於高風險的AI系統,例如用於醫療或健康服務的AI,監管將更加嚴格,以確保系統提供的是正確無誤的資訊。

時下盛行的生成式AI如ChatGPT、Midjourney等,目前歸類爲「有限風險」,規範重點在於提升AI運行透明度的要求,並清楚標註相關AI背景資訊;而對於低風險的AI應用,例如線上拍賣網站的商品推薦機制、垃圾郵件過濾等,則屬於可以自由開發的範圍。

觀察各國智慧財產機構持續開發各種AI工具,以提高審查作業的效率,但同時也要確保這些工具符合相關的法規要求。智慧局歷年所陸續開發的AI輔助檢索工具,目的是提供申請人、民衆及審查人員一項便利高效的資訊系統工具,皆屬於「低風險或無風險」層級的AI應用。

總體而言,智慧財產權在AI時代面臨着許多挑戰和契機,必須密切關注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並設定衡平法律規範,以確保這些技術的安全和可信賴性。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智慧財產權保護和AI技術發展的良性互動,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本文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長廖承威口述,記者江睿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