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童學中文唱臺灣民謠 慈濟在土耳其愛延「敘」

圖/慈濟基金會提供 文/林佳予

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輕快又嘹亮的〈丟丟銅仔〉歌聲,從土耳其一所「敘利亞難民孩童學校傳出。敘利亞孩童認真寫下的一筆一劃,竟然是在練習着中文注音符號!善,從臺灣出發,愛,在土耳其延「敘」,土耳其慈濟志工爲敘利亞孩童打造滿納海學校的求學路,是臺灣人堅強的軟實力

土耳其是收容最多敘利亞難民的國家,在異鄉生存不易的難民家庭,連吃飯都有問題,更別說讓孩童受教育。爲了生存下去,敘利亞難民孩童需上街乞討,大一點的淪爲廉價童工,每天工作13小時、一天有13分鐘能上廁所,只爲了賺取土幣7百里拉,約臺幣4千多元的生活費

敘利亞孩童打工、乞討的畫面,讓3位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動心怵目,萌起「將街上乞討的敘利亞孩子,都變成揹書包上學的孩子」的單純心念,2014年12月起,慈濟志工開始在街頭尋找失學的敘利亞孩子,一一說服家長:唯有教育才能讓孩子的未來有希望。

除了經濟,語言文化也讓這羣難民孩童的求學之路迢迢。爲讓敘利亞難民的孩子有學習的環境,土耳其慈濟志工2015年起由當地政府協助,孩童能在滿納海中小學就學。2017年更與當地政府、團體合作籌備土耳其第一所給敘利亞學童求學的「阿拉伯語母語教學」學校,3千多位孩童終於能擁有自己的教室,未來回到敘利亞,在土耳其所學的也能獲得學歷認證。

▼在異鄉生存不易的敘利亞難民家庭,無法小孩受教育。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胡光中(右一)、周如意(右二)、餘自成等,發願「將街上乞討的敘利亞孩子,都變成揹書包上學的孩子」。

滿納海在阿拉伯語即「希望」之意,慈濟志工盼透過人文教育,讓逃離戰火的敘利亞孩子,在這裡找到愛與希望。爲了讓孩童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心中不再怨懟、仇恨,慈濟志工周如意在孩童課餘時間教導花道、茶道等人文課程。「花道」課程讓孩童學習觀察、感受天地萬物的生態,也各有存在的意義;透過「茶道」課程,孩童從學習沏茶到奉茶,培養耐心、謙卑,以茶會祥和社會。

許多家長感受到孩子的轉變,也發現來自東方禪風的人文課程,不影響自己的宗教信仰,鼓勵孩子多元學習。除此之外,志工更讓孩童學中文、唱中文歌曲時值暑假,孩童有更多時間學習中文,從敘利亞孩童口中唱出〈茉莉花〉、〈丟丟銅仔〉中文歌曲,悠揚歌聲傳唱在土耳其滿納海學校。

14歲的學生蘭心(Nahla),非常喜歡這些人文課程,尤其對中文課感到非常有趣。蘭心表示,學習一種語言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啓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所以現在她非常喜歡學中文。

學生珊卓Sedra表示,我很高興在土耳其還能找到讀書機會,我希望將來完成學業後能當工程師,重建我的家園。同樣想念着家鄉敘利亞的拉瑪Lamat表示,完成學業、重建我的國家,是支持她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

爲敘利亞難民與孩童四處奔走的慈濟志工胡光中表示,「一步一腳印,一磚一世情」,這裡是匯聚了全球爲敘利亞孩童努力的愛心,在這個地方,他們能夠感覺到「愛」。

慈濟基金會表示,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土耳其慈濟志工以誠與情、一步一腳印用愛鋪路,匯聚當地人的愛心,膚慰敘利亞難民的心,更爲敘利亞孩童種下愛的種子、打造學習的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