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鐵,一天捧紅三位頂流

廣州地鐵站,已變成現眼包大舞臺。

自從開放了個人投放,不少年輕人將自己的大頭照、精美P圖、甚至簡歷都鋪到了廣州地鐵的各個站點。

以往,這裡是各大品牌鋪地廣的兵家必爭之地,是粉絲給明星刷臉做應援的打卡點,如今,已被濃濃E能量的廣州年輕人霸佔。

他們在這裡找工作、找對象、慶生、慶祝結婚紀念日......好似行走在巨大的實體化朋友圈裡,每隔三步五步,就想回頭給點個贊。

網友直感嘆:果然,還得是廣州。

如此日常,又有點癲狂。

恭喜廣州人,精神狀態又領跑全國。

自制應援,我在地鐵裡做一日愛豆

注意看,這個女孩叫小江。

作爲“傳說中身價過億的江家獨寵千金”,過生日,自然也要用最高規格的待遇——

狠狠包他一個廣州地鐵LED大屏。

用最直抒胸臆的紅底大白字,讓所有人一齊大喊:“江大小姐生日快樂!”

不止大小姐,還有女明星。

這邊是女明星等等的生日應援,圖片堪比精美飯制,還有手幅、娃娃、甚至帶ID合影打卡(追星常見打卡形式)。

不知道的以爲是粉絲給自家小偶像慶生,實則是身爲追星女孩的等等送給自己的應援大禮。

圖源:@等等陳-

這年頭,廣州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在海底撈過生日的刺激。

一張讓人過目不忘的高清大圖,擺在最人潮洶涌的地段,引得過路人都駐足打卡祝福,纔是時下最流行的慶生方式。

是的,只要足夠E,便可以在川流不息的廣州地鐵裡做一日愛豆,享受頂流級待遇。

(當然也有I人被E人投放的應援,那就不是享受而是“酷刑”了。)

有慶生的,也有求婚的。

“請和我結婚吧!”的大字擺在旁邊,任誰不得多看兩眼。

上學時校園裡有擺心形蠟燭求愛,打工後,通勤路上照樣吃滿嘴狗糧。

圖源:@冰淇Ci

更多的是利用一切資源給自己攬活兒的,比如這位在地鐵裡投簡歷的人,真正做到了把簡歷打在公屏上。

給臉打碼是“找不到工作沒臉見人”,留下二維碼是“瞭解我飄零的前半生”。雖然沒有工作,但網感已經遙遙領先新媒體小編。

圖源:向瑤函Hans

廣州地鐵裡還出現大把整活兒人。

比如有人值此生日之際大赦天下,投放下班聖旨——“被指到的人請立即下班!”

圖源:Gavin

比如這位不求職、不求婚、單純求一樂的B站UP主@俏佳人xxx,給自己投放了仿照《Better Call Saul》的一比一復刻海報——

“Better Call TANG”。

滿滿活人感,不愧是廣州地鐵。

記得廣州地鐵上次出圈,是因爲玲琅滿目的禁止標識。

別的地鐵裡大多是“禁止倚靠”“請勿扶門”這類常規標識,但廣州地鐵裡有“請勿躺臥”“請勿乞討”“請勿懸吊”等奇葩行爲禁止標識。

之所以禁止,是之前真的有人這麼做過——

把地鐵拉手當健身環的、在走道里撐起小桌喝酒的、晾衣服的、摘菜的、把站臺的公共座椅帶上車的......人才密度不亞於佛羅里達州。

圖源:@海鹽椰味芒芒

還有廣州網友建議再多列幾個標識,比如“禁止偷吃別人的早餐”“禁止帶茶葉蛋上車因爲很燙屁股”,不敢想象他們都經歷過什麼。

每次出圈,廣州總散發着這樣一種迷人的氣質——

明明是一線城市,但卻有着彷彿三四線城市的鬆弛感。

相較其他一線城市,北京肅穆,上海精緻,深圳繁忙,節奏都各有各的緊湊,人們嘴裡唸叨着生意,心裡滿是焦慮。

但廣州人,似乎不論什麼時候都氣定神閒。

廣州人的生活哲學

網上從來不缺關於廣州的段子。

同爲大城市,行走在廣州街頭的感覺和上海截然相反。

上海大街上滿是精緻如小紅書博主般的俊男靚女,一眼望去就覺得自己不配出現在這裡。

但身處廣州,只會有種“到家了”的錯覺。

廣州的dresscode是舒服爲先,這裡的男女老少似乎達成某種默契,一年四季只要溫度適宜,就是一雙拖鞋走天下。

女孩也經常素面朝天,沒什麼化妝壓力。

除了少數職業有着裝規範,鮮少見到西裝革履的人。T恤、大褲衩、帆布袋,纔是標配。

連移居廣州的人都感慨,“廣州治好了我的穿衣焦慮”。

過去一換季還會根據潮流買新衣服,現在天天“省服”焊身上,土土的很安心,反正大家都一樣土。

圖源:@邢大姨

廣州人不講究穿戴,是出了名的。

都說人靠衣裝馬靠鞍,但廣州人對外在之佛系,連奢侈品店開到這裡也遇冷。

作爲一線城市,廣州的消費總額多年排不進前五,門店數量連部分二線城市都比不過。

對許多人來說,背奢侈品包包上班,還不如背個奶茶袋子。

這也使得在廣州生活很難產生像北京上海一樣的階級感,因爲無論窮還是富,擠地鐵還是開大奔,都穿得好像是出門取快遞的。

在廣州最不缺這樣的反差感,那些看似平凡的老廣,說不定是什麼深藏不露的“掃地僧”——

逛菜市場殺價買菜的阿伯,可能出來就坐進了敞篷車;

寫字樓裡拖地的保潔阿姨,能出手拯救瀕臨倒閉的公司;

街頭巷尾賣小吃的商販,家裡有十棟樓收租中;

就連每年市民賽龍舟,都堪稱“最高端圈層活動”。

廣州人的消費觀也自成一派,對國外奢侈品豪車不感冒,但十萬塊的魚缸、二十萬一條的錦鯉、價值不菲的紅木傢俱、一塊約等於一半房價的風水石......買起來倒是眼睛不眨一下。

尤其是吃,更是頭等大事。

幾百上千塊的衣服買來覺得浪費,但換成一道上品菜餚就物有所值。

吃早茶,能從早上六點吃到關店,就算大水演進店裡也不打緊,就當泡半身浴了。

農家樂更是驅車幾十公里,翻越萬水千山也要吃到。

對吃,他們是認真的。

圖源:《食不厭精》

之前網上還火了一種人設叫“粵圈太子爺”,類似言情小說裡的霸總。跟京圈、滬圈太子爺相比,粵圈太子爺連霸總都當得極具地方特色。

別人送禮物是999朵玫瑰花,粵圈太子爺送的是999朵陳皮。

別人帶女孩約會去高檔西餐廳吃牛排,粵圈太子爺帶女孩一路駛進山裡尋找最鮮美的走地雞。

圖源:@momo

汪曾祺寫過他讀西南聯大時的一位廣東同學。

每當防空警報響起的時候他都不“跑警報”,而是跑到燒開水的爐子那裡煮冰糖蓮子。等到警報解除,他的蓮子就煨得差不多可以吃了。

天大地大不如面前的冰糖蓮子大,這就是屬於他們的生活哲學。

鬆弛與奮鬥,廣州人的“兩幅面孔”

這份鬆弛也貫徹在廣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之前廣州開馬拉松比賽,拉拉隊在旁邊拉的橫幅是:“跑嗨咩終點又無人等你”。

剛剛結束的高考,廣州各考點外也全然不見父母送考的壯觀場景,家長們belike:“唔識做就早d出黎,等陣塞車啊(不會做就早點出來,等會兒堵車了)”。

廣州人從小奉行的生活態度便是如此,就如他們老話說的,“休道天冧當被冚”,天塌下來當被蓋。

不過,鬆弛並不等於懶惰,廣州人享受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恰是建立在毫無保留的奮鬥之上。

鬆弛與奮鬥,就如同廣州人的兩個側面。

自古以來,廣州就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都。

從海上絲綢之路到當代改革開放,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商業動力流淌在廣州人的血脈裡。

劉禹錫就曾寫過“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來形容廣府作爲國際貿易之都的繁盛景象。

清朝時期,廣州是全國最大的貿易港口,十三行作爲官方唯一特許經營海外貿易的機構,還涌現瞭如潘振承、伍秉鑑等商界領袖。

西洋畫:清朝十三行

他們憑藉敏銳的商業智慧積累了鉅額財富.

如伍秉鑑的家產在1834年達到2600萬元,相當於當時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半。潘振承還在與英商交易時首次採用倫敦匯票支付貨款,成爲最早使用匯票的中國商人之一。

如果去品嚐國外的老字號中餐廳會發現大多是粵菜館,許多菜也直接沿用粵語名字,背後是上世紀敢拼敢闖的老廣人一路漂流過海,落地生根。

務實、奮鬥、合作、創新,始終貫徹在廣州人的血液中,代代相傳。

如今,這種精神也依然延續着。

一大批企業家在廣州發家,推動着社會發展,無數外來務工人也涌入廣州,爲這裡注入新的活力。

三聯拍攝的紀錄片《熱流》裡採訪了一位來廣州務工的女孩,她上早班的時候每天四五點鐘起牀。迎接她的不是凌晨的寂靜,而是樓下製衣廠開始幹活兒的機器聲:

“那時候我就覺得廣州這個城市太好了,我就喜歡這樣的氛圍”。

圖源:三聯生活實驗室《熱流》

廣州,以其獨有的包容性,歡迎每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

高樓林立之餘是窄巷交錯的城中村,也是許多人落地廣州的第一站。

有剛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有懷揣夢想的小鎮人,在這裡開啓人生中名爲奮鬥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跟其他一線城市相比,初入廣州的生活壓力要小得多。

不像在北京實習月薪三千房租兩千五,在上海打工賺錢上海花,在深圳來了都是加班打工人。

在廣州,宜人的房租物價、寬鬆的落戶政策、便宜美味的煲仔飯和雲吞麪,構成了這座草根友好型城市的肌理。

圖源:Livin廣州

或許,這纔是廣州有鬆弛感的真正原因。

就像老茶樓門口那副經典對聯寫的——

“爲名忙,爲利忙,忙裡偷閒,飲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有力賣力,得閒飲茶。

活得張弛有度,已經算是一種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