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藥,可是現代人80%陽氣不足

小程序

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佈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80%的現代人都陽氣不足——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我周圍不少朋友患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常年被這些慢性病困擾,他們的脈象,都沉細無力,有時還伴有胸悶、心慌、氣短、手腳冰涼等症狀,在我看來,這就是典型的陽虛症狀。

《黃帝內經·素問》裡說:"陽者衛外而爲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在中醫裡又叫" 衛陽"、"衛氣"。衛就是衛兵、保衛的意思。

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佈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人體血液、津液在體內的運行循環,都需要陽氣爲之敷布運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過陽氣的汽化作用,才能營養全身而產生精神活動和一切的臟腑機能活動,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人體正常的體液都需要陽氣來養護推動,體液占人體70%,陽氣不足,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人體溼邪過重。正常的體液是滋潤人體肌膚和運行五 髒六腑必不可少的,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人體的病態反應。

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溼。現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難病症都是由陽氣不足引起的體內陰液失調造成的。

有的朋友會想,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怎麼好端端的陽氣就跑掉了呢?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傷害我們陽氣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們忽略罷了。

陽氣若足千年壽,灸法昇陽第一方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宋代的著名醫學家竇材把自己喻爲扁鵲再生,寫了一部醫書《扁鵲心書》,書中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他認爲自古扶陽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毖傷",說的就是要保命長壽,扶陽是不二法門。

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用艾條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幾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臍下總是像有一團火那樣溫暖。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草有溫陽、暖宮、除溼、通筋活血的功效。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爲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的作用,古今都作爲保健的要穴。

灸關元的最好時機在夏秋之交,相當於北京地區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冬春兩季除去特殊原因,儘量不要去灸關元穴,因爲冬主收藏,春主升發,灸多了反而會泄精氣。

中醫還有一個小秘法,就是每晚睡覺前,將雙手搓熱,把手掌的勞宮穴對準關元穴,意守此處,慢慢入睡即可。勞宮是心包經的大穴,屬火,關元是小腸經的募穴,小腸經也屬火,用心經與小腸經的火來溫補任脈之陰,收到水火既濟之功。

灼艾之法除了灸關元以外,還可以用艾條灸足三裡、三陰交。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多氣多血,增加胃腸蠕動,強壯脾胃。一個星期薰一次,一次20分鐘。

三陰交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相交會的一個聚合點,艾灸此穴有從陰引陽之意,補益陰精,長期灸這個穴位對肝脾腎都有補益固攝的作用,可祛溼濁,降血脂,還可以用來治療脂肪肝。

女人腰膝痠軟、白帶增多、月經不調,都可以通過這穴位來治療。方便的話還可以請別人幫忙灸一下腎腧穴,此穴可以緩解疲勞,溫補腎陽,有強腎壯陽之功效。

艾灸是一種神奇的療法,艾灸療法的適用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

《莊子》記載聖人孔子"無病而自灸", 也是指用艾灸養生保健。日本人須藤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古今長壽者必灸之穴——關元、足三裡的長壽灸法

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

灸關元就是利用艾條燃燒發出的溫陽之氣,通過關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復體力補充能量最快的方法。"灸"從字面上來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有長時間用火烤的意思。

灸既能提神回陽,又能祛邪除溼,還可以去除家裡的異味和人體的異味。在道家養生裡是一種特殊的養命方法,也是升騰陽氣最快的方法。

關元穴在哪兒呢?在下腹部,身體的正中線上,臍下3寸。採用仰臥的姿勢,將手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量,在手小指的下緣處即是該穴。

那麼,穴位到底怎麼灸呢?我首推溫和灸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對準關元穴薰灸。艾條距離皮膚2~3釐米,使局部有溫熱感不灼痛爲宜,每次灸15~30分鐘,灸致局部皮膚產生紅暈爲度。

動則昇陽

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創編的《五禽戲》裡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動一動,搖一搖,那麼就氣血流通,百病不生了。

學五禽戲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卻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動搖正是對動則昇陽最好的詮釋。現代社會是以腦力勞動爲主體的,人們大多動搖的是精神,不動的是身體。

上班時坐在辦公室裡,出門就坐車,回家又坐在沙發上看半宿電視,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坐着的,不動則陽氣不得升發,氣血都瘀滯了,長此以往身體怎能不病呢?動搖精神損耗的是我們的陽氣,動搖身體則能升發陽氣,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就一定得先讓身體動起來。

道醫有一句話:"陽光普照,陰霾自散。"如果你體內陽氣嚴重的不足,陰氣過盛,可以選擇一些柔和舒緩的傳統功法,如養生樁、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有一個標準,就是以心臟不劇烈跳動,身體微微出汗發熱爲宜,運動過度反而會傷害身體。

喜則昇陽

古人說,喜則陽氣生。生活當中應該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興的事情,看一些歡快的娛樂節目,聽自己喜歡的歌曲,讀自己喜歡的書,業餘時間多做自己喜歡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陽氣升發。

喜能昇陽,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沖喜"。按照道家醫學的觀點,沖喜是很高明的昇陽方法,沖喜沖掉的是身體的邪氣,換回的是正氣,過去的人用辦喜事的方法來治病或者轉運。久病或長年身體不好的人,有意地操辦些喜事,對病情是很有幫助的。實際上衝喜是藉助外在的環境改變病人的身心狀態。

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稱爲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能夠保持一顆歡喜心,對身體的滋養是比吃什麼靈丹妙藥都管用的。

命運是每個人窮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變的事。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命運賦予了每個人更加切實可把握的意義。陽氣旺盛不僅不會受到病邪侵害,還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悅,心想事成。所以,升發陽氣還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

在鍛鍊時間的選擇上,按照動則昇陽、靜則生陰的原理,上午和春夏都屬於陽長陰消的階段,陽主動,動則昇陽,所以陽虛的人應該在上午鍛鍊。相反,傍晚和秋冬屬陰長陽消的階段,陰主靜,靜則生陰,那麼,陰虛的人,當然應選擇傍晚靜養,效果會更好。

瞬間強腎法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爲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其實古書裡面都講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要活就得動啊,關鍵是如何去動。這個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動腎氣,短時間內使人體陽氣升發起來。腎乃先天之本,主人體水液,喜暖怕寒。

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好靜不好動,導致人體陰氣過盛,陽氣相對不足,會產生乏力、疲勞、健忘等症狀,用這個方法三到五分鐘,就可以緩解一個小時連續勞動的疲勞,很適合現在從事腦力勞動的人。

這個方法還適合中老年人,人老腿先衰,腰腿痛相連,其實是腎氣衰了,按摩腎腧有直接補腎的功效。中老年人平時動一動,腎氣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彎了。

雙手握拳,拳心虛空,貼在腎腧位置,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進行反覆摩擦,雙拳不動,雙腳隨着身體抖動輕微踮起,感覺到腰部輕微發熱爲止。

就是瞬間強腎法,方法很簡單,就是兩腳分開與肩齊寬,雙膝微曲,雙手虛握拳,貼在腎腧位置隨着身體的抖動而上下抖動。

這個方法對誰最管用?恰恰是過度疲勞、精神不好、睡眠不足的人。

現在大多數人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更不用說保持充沛的精力了。前蘇聯有一位生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人的疲勞並不能單純靠休息來緩解,也就是說休息不是恢復疲勞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運動來恢復,比如說散步、爬樓梯、慢跑、打球、練瑜伽等都可以,平時利用飯後睡前的時間做些輕量的運動,一天的 疲勞感很快就能緩解。

但是單純的運動,只能緩解疲勞,並不能補充精力,而我們這個方法,不僅能緩解疲勞,還能在短時間內補充精力,補足腎氣,強身健體。

在過去,這種運動被譽爲中醫裡的金匱腎氣丸,有溫補腎陽的功效,是最有效的補腎方法。對腎虛、慢性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的病人非常實用。我之所以能夠在忙碌的生活工作當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就是掌握了這個奧秘。從中醫醫學的觀點來看,這正是啓動了人體自身的大藥。

強腎還可以經常按揉腰眼穴,它位於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開3~4寸的凹陷處。

中醫認爲,經常按摩腰眼部位,可以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增強腎的納氣作用,進而達到益壽強身的功效。

具體做法如下:

1、雙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然後再回頭重搓,每次做50~100遍,每日早晚各一次。

2、雙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每次5分鐘左右。

3、雙手握拳,輕叩腰眼處,或用手捏抓腰部,每次做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