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啓動國債買賣利於穩增長防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佈的國債買賣業務公告[2024]第1號稱,爲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相關要求,2024年8月人民銀行開展了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買入短期限國債並賣出長期限國債,全月淨買入債券面值爲1000億元。

“本次央行啓動買賣國債,標誌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正式入箱。”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對於央行買賣國債,市場已有預期。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曾明確,計劃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引入國債買賣以豐富基礎貨幣發行手段。

周茂華表示,隨着債券市場發展,債券市場對我國市場流動性影響較大。央行創設國債買賣工具,順應流動性市場結構變化,豐富了貨幣政策工具,可以提升央行基礎貨幣和市場流動性調節的精準性、有效性。此外,央行買賣國債業務具有雙向性。央行參與國債市場交易,有助於平抑短期市場資金面波動,增強基礎貨幣供應調節能力,提升債券市場流動性和定價效率。

“在未進行降準的情況下,將央行買賣國債作爲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具有積極意義,傳遞出貨幣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穩增長、擴內需的明確信號。”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買入短期並賣出長期國債,有利於維持斜向上的收益率曲線,穩定金融市場運行,防範金融風險。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8月份央行對國債買短賣長,且爲淨買入。一方面,體現了央行對國債收益率曲線的調控意圖,維持國債利率合理的期限利差和長端利率水平,以避免市場過度投機和潛在的金融風險積累。另一方面,央行淨買入國債實際上向市場投放了基礎貨幣,增加了釋放流動性的手段,既維護了適宜的貨幣環境,也反映出央行貨幣政策框架的進一步演進。

在專家看來,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也是貨幣與財政政策協同配合的體現。在市場超調等情況下,央行買賣國債可以成爲糾偏機制,會更直接地影響市場供求,穩定市場預期。

需要注意的是,把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寬鬆(QE)。一些發達經濟體央行在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用盡的情況下,被迫大規模單向買入國債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我國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我國央行買賣國債與其他國家央行的量化寬鬆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買賣國債本質上只是一種央行調整資產負債表的工具,央行會根據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操作方式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溫彬說。

董希淼表示,從國際經驗看,發達經濟體央行搞量化寬鬆往往有自身階段性背景。一般是在危機衝擊下,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直至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後,但國債市場流動性仍較差,缺少買盤而拋售力量很強,價格渠道傳導不暢,這時央行通常會訴諸於非傳統貨幣政策,其中就包括量化寬鬆(中央銀行大規模購買國債、商業票據等)。

我國的情況與上述背景完全不同。董希淼認爲,我國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金融機構總體保持健康穩定,也並未面臨零利率下限約束,國債市場認購和投資熱情頗高,一定程度上還有“資產荒”跡象,不存在推出量化寬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必把作爲常規操作的國債買賣與量化寬鬆畫等號。(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