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集採」成各地兩會關注重點
來源:醫學界智庫
作者: 陳朝陽
目前,地方兩會陸續召開,與民生和產業息息相關的醫療、醫藥備受代表委員們的關注。
在2025地方兩會上,圍繞醫療、醫藥,代表委員們關心啥?說了啥?
▍上海:建立集採藥品使用監測評價體系
1月16日,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專題會議,主題爲“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
生物醫藥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
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幹細胞集團董事長章毅建議,上海要進一步對創新性前沿生物醫藥項目進行新一輪的政策創新和改革,加速與國際標準接軌,並在自貿區或虹橋商務區落地,先行先試創新舉措,將前沿生物醫藥產品等有創新能力的好項目留下來。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黨委書記鄭軍華聚焦“藥品集中採購政策”,一方面,他肯定藥品集採有效降低了藥品價格,提高了醫保資金利用率,緩解了人民羣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爲更多創新藥進入醫保創造了空間,推動了醫藥產業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藥品集採也對醫院的運營機制、醫療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等方面產生了影響,如部分藥品經常出現供貨不足的現象,且限量分配,難以保障臨牀用藥需求。
對此,鄭軍華建議,政府及主管部門做好“管”與“放”的結合,不斷完善優化藥品集採政策,加大對集採藥品的質量監管力度,確保集採藥品從生產到使用的全過程可追溯。
同時,建立更加靈活和穩定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合理分配藥品採購份額。醫院也應該建立集採藥品使用的監測和評價體系,定期做好集採藥品供應情況、不良反應上報數據、臨牀用藥療效缺陷的整理、統計和分析工作,爲臨牀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藥品集採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
綜合“東方網”和“財新網”報道,今年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等20位上海市政協委員,共同提交了一份《關於在藥品集採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鄭民華爲該提案的主筆人。
提案提到,我們在臨牀實踐中發現某些集採藥的藥效不穩定,特別是在高血壓、糖尿病藥物,內鏡檢查腸道準備的瀉藥、麻醉藥等,在臨牀使用中經常有反映藥效不佳的情況,有些往往加大藥量也不起效,面對如此情況醫生很無奈因爲沒有選擇權,向上反映也沒渠道。
媒體在報道中用“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來形容此現象,引起輿論關注。
1月17日,據“健識局”報道,從權威渠道收到一封國家醫保局發給上海醫保局的函件內容。
國家醫保局在文件中稱,醫保局高度重視集採中選藥品質量,特別是注重傾聽來自臨牀一線的意見和聲音,請上海市醫保局聯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和鄭民華專家,代表國家醫保局致謝並認真聽取專家意見,進一步瞭解該專家反映存在質量問題的具體品種、中選企業及臨牀表現等情況,責成相關中選企業迴應臨牀關切。確實存在質量問題的,及時解除採購協議,變更供貨企業。
國家醫保局表示,歡迎廣大醫務人員當好藥品價格和質量問題的吹哨人。
▍民革上海市委建言:藥品納入集採,如何保障用藥安全與連續性?
據“澎湃新聞”報道,2025上海兩會上,民革上海市委擬提交一份《關於藥品集中採購背景下,保障患者用藥安全與連續性的提案》。
提案指出,藥品集中採購作爲一項重要的醫療改革措施,旨在確保藥品質量的前提下,通過集中採購降低成本、減輕患者負擔,提高藥品可及性和持續供應。目前,這項舉措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藥品供應穩定性和持續性待加強。新一輪次集採開始時,因藥廠生產進度、醫院儲備或疾病流行等因素,會出現集採藥品的空窗期。
二是藥品療效、藥品質量與患者信任需提升。儘管一致性認證是權威嚴格的認證體系,但對集採不同廠商的相同藥品名,有用藥患者反映其藥效存在差異。
三是輔助配藥方式等功能亟須完善和宣傳。
對於上述問題,民革上海市委在這份提案中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具體建議:
第一,完善藥品供應預警、優化統一調配和信息反饋機制。
第二,完善藥品質量監管體系、嚴格把控藥品質量。
提案建議,藥監部門應從嚴管控整個藥品質量的監管體系。對於獲得一致性認證的藥品在進入集採環節後,定期或不定期對藥廠進行藥品檢測,可直接從醫院抽查藥品,確保抽樣藥物和一致性認證過程中的各項藥效完全相同。對一致性檢測的評測結果,尤其是需要明示的生物等效性試驗結果給予完整公示,而不僅侷限於簡單的名錄列舉。同時,建立統一的反饋平臺,收集臨牀醫生對於集採藥品使用的藥效情況及意見,及時將相關情況反饋給藥企。
第三,完善電子處方流轉、患者藥品供應查詢系統。
▍建議創新藥醫保支付,標準與定價體系分開
“創新藥研發週期長、風險高,需要科學合理的定價體系。”2025上海兩會,上海市政協常委、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上海自貿試驗區分公司副總經理堯金仁建議,完善商業健康險支持創新藥可持續發展。
“對創新藥企來說,進了醫保目錄藥價大幅下降,不進醫保目錄難以佔據市場,量與價的平衡是兩難。”因此,堯金仁建議,依託政府主導,有效連接藥企、商保公司、醫療服務提供方、健康科技公司等多個主體,協力打造一體化的藥品、創新支付、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和生態,促進“三醫聯動”、協同發展。
堯金仁建議,以市場化的風險共擔機制,健全支持藥企可持續創新的合理回報機制,把創新藥醫保支付標準與定價體系分開。有支付能力的羣體爲創新藥買單,最終將惠及所有消費者。應改變“進醫保優先於進商保”的認知,將創新藥在醫保準入前先行探索由商保支付,讓市場去驗證其安全性、有效性、創新性。對於療效經過確證,但經濟性不足的創新藥,醫保局可允許醫保基金探索只支付最低比例,剩下的由商業健康險、“滬惠保”等其他主體支付,破解創新藥“進不了醫保,就要失去市場”的難題。
▍提高醫療長護能力,加強專業上門服務人員力量
1月16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召開期間,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王真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開展醫療長期照護服務需要將醫療和社會資源加以整合。其中,建設與需求相匹配的專業化上門服務人員隊伍,是提高醫療長期照護服務能力中的重要一環。
王真在調研中瞭解到,很多居家養老的老年患者家屬也希望能有專業的醫護人員上門服務。
王真注意到,爲了滿足這部分患者的需求,北京有些社區醫院也開始有所行動。例如,豐臺區社區醫院的醫生已開始上門爲老年患者提供專業醫療照護服務,但醫生也承擔着社區的很多醫療任務,在人手上略顯不足。
王真建議,可鼓勵目前已退休的醫護人員繼續發揮餘熱,鼓勵目前在職的醫護人員,尤其是護理人員利用休息時間進行上門服務,並給予他們適當的經濟補貼,從而進一步提高對居家老年患者的醫療長期照護服務能力。
▍完善跨境醫療服務銜接機制,加快構建健康灣
1月15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在廣州召開。
廣東省人大代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黨委書記徐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完善跨境服務銜接機制,加快塑造健康灣區的建議。
徐小平指出,雖然深圳在探索跨境醫療規則和服務銜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體制和技術問題上仍需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與推動。
徐小平建議將更多的港澳藥械通品種納入基本醫保和大病補充保險,惠及更多的患者。儘快明確跨境急救車付費標準。自2024年11月30日跨境救護車陸路醫療轉運服務開通以來,至今未確定收費定價。
徐小平建議由廣東省衛健委、省醫保局向國家醫保局申請加快項目定價審批流程,確保救護服務計劃能夠真正落地。
此外,他還建議放寬港澳醫療服務機構進入內地市場的准入條件,授權深圳制定相關的監管規則,將審覈重點放在人員的資質、服務能力、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方面。同時,也應放寬港澳醫師在內地執業的認定條件,使符合條件的港澳醫生能夠在前海設立獨資或合作醫療機構,並直接辦理執業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