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查集採藥品質量問題,及時迴應公衆關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王學鈞
近日,國家醫保局負責同志帶隊,聯合衛生健康、工業信息化、藥品監管部門,赴上海當面聽取相關政協委員、醫學專家關於藥品集採政策及中選產品質量保障的意見建議,並重點收集有臨牀數據支撐、有統計學差異的質量和藥效問題線索。
這是對公衆關切的及時迴應。在今年的上海兩會上,包括多名知名醫院院長和科室主任在內的20位上海市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名爲《關於在藥品集採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反映有些集採藥品藥效不穩、不佳,可能存在質量風險。委員們的集體發聲,在輿論場上激起不小波瀾。
作爲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藥品集中帶量採購通過量價掛鉤、以量換價,大幅降低了藥品價格,爲就醫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一點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可也應看到,在某些集採中標藥企那裡,藥品降價可能是以犧牲藥品質量爲代價的。有的藥企可能只是用合格藥品參與競標,中標後實際提供的卻是偷工減料的不合格藥品。
爲此,相關部門必須有針對性地強化監管。這次國家醫保局牽頭赴滬調查,就是強化監管的一種表現。
這類調查很有必要。只有這樣,才能更充分地聽取臨牀一線的意見和建議,更精準地瞭解相關事實真相。被反映存在質量問題的集採藥品具體是哪些,這些藥品的臨牀表現是什麼樣的,這些藥品是由哪些藥企生產的,這些藥企是靠什麼在集採中中標的,只有把諸如此類的問題搞清楚,監管纔能有的放矢。
當然,要確保集採藥品質量,還得靠常態化監管機制。在這個方面,當務之急有二:
一是,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完善投訴舉報受理機制,鼓勵廣大醫務人員和藥企知情人士當好藥品質量問題的吹哨人。這麼做,可以讓相關部門及時瞭解集採藥品及相關競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採取措施解決問題。
二是,強化對集採藥品的監督檢查,以經常性、不定期的抽檢防止問題藥品矇混過關。集採藥品多爲仿製藥,仿製藥獲得集採藥競標資格是基於一致性評價——在活性成分、給藥途徑、劑型、規格、治療目的等方面與原研藥保持一致,在臨牀上達到可以替代原研藥的標準。
問題在於,一致性評價通常是一次性的,這在客觀上爲某些藥企投機取巧提供了可乘之機——先用達標產品過一致性評價這一關,再用過關產品參與集採競標,競標成功後開始偷工減料降低成本。只有經常性、不定期地對集採中標藥品實施嚴格的一致性評價 ,才能不讓某些不良藥企得逞。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