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吃掉2億臺幣! 智能防蟲監測系統揪出貪吃米蟲
有在煮飯的人都知道,白米放久了會孵出米蟲,對一年收購上百萬公噸稻米的糧商來說,米蟲吃掉的可不只一、兩粒米,農委會統計,米蟲一年吃掉超過 2億元稻米產值,今年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和農業試驗所開發出「智能防蟲糧倉管理」技術,用LED誘殺器引誘米蟲,監測數量,超過設定的危害警戒值,系統就會自動發簡訊到手機,提醒管理者應該適時調整溫溼度,減少損失和後續化學藥劑處理,一套系統只要 7萬元,預計月底可技轉。
自動預警發簡訊
米蟲是稻米倉儲害蟲的統稱,一般民衆看到的黑色小蟲叫米象,另有兩種臺灣較常見的米蟲,麥蛾、谷蠹,別看牠們小小一隻,吃起來猶如蠶食鯨吞,臺灣高溫多溼,農委會曾統計,臺灣一年稻米倉儲150萬噸,其中2~5%受到米蟲危害,損失金額超過2億元。
以往沒有機器監測,管理者只能爬上穀倉觀察米蟲有無飛出來,但等到飛出來,已經延宕第一時間防治期,苗改場和農試所開發出一款LED誘殺器,會發出特殊光波吸引米蟲,機器放入穀倉頂部後,可設定米蟲數量危害基準,超過就會發出警報,每5分鐘更新一次,預計可降低50%害蟲損害,提升1億元收益。
▲特殊的LED波長可以誘引米蟲,計算數量。(圖/農委會農業試驗所)
負責研發的農試所應用動物組助理研究員姚美吉說明,系統會先計算出誘殺到的米蟲量,與實際米蟲危害的關聯性,再依每個糧商可以承受的危害程度,判斷什麼時候要預警。
舉例來說,若設定基準爲害蟲危害量達到倉儲量0.5%,換算出來,大概是每5分鐘誘殺到500只米蟲,或每小時誘殺到5千隻米蟲,系統就會立即連結WSN無線傳輸系統,發簡訊給管理者,據此調整溫溼度,或燻蒸處理減少害蟲。
除了米蟲大發生時預警,這套系統也可以監測溫溼度,從前期就避免米蟲產生。姚美吉表示,米蟲大約在攝氏18度時活動力明顯降低,22度以上活動力增強,而稻米保存在攝氏15度~22度品質最好,因此係統設定的倉儲標準溫度在18度,低於攝氏15度或高於22度便會發出簡訊提醒。
防治米蟲可用合法化學藥劑燻蒸,或調整溫溼度減緩米蟲孵化和活動,若在前期就控制好環境,自然能避免用藥,增進勞工健康和食安。
今年7月農試所、苗改場和壽米屋有限公司合作試驗,在4個糧倉安裝系統,成效讓總經理陳肇浩很滿意,「再也不用爬上爬下盯着穀倉看了。」
▲壽米屋總經理陳肇浩對這套智能防蟲糧倉系統很滿意。
傳統人工監測穀倉是苦差事,因爲穀倉高達14.4公尺,得爬4次樓梯纔會到,又累又危險,工人常常能拖就拖,不是說忘記了,就是推託明天再爬啦,陳肇浩只好親自出馬,因爲「一天沒去看,如果有蟲,是千萬倍出來的。」農忙時期經常睡不到一小時。
現在他只要滑滑手機,就能即時監測穀倉溫度、溼度、害蟲數量,5分鐘更新一次資料,還可以保存數據,呈現每5分鐘、日、周、月、季、年溫溼度和害蟲數量等,判斷倉儲條件是否要改善。
姚美吉說,找出主要害蟲源,清源並建立管理流程後,最終目標就是客製化糧倉防蟲手冊,依照不同的溫溼度、倉儲數量設定參數,協助業者減少損失。
用大數據傳承農業經驗
陳肇浩認爲,以往糧商收的米多,大家不會精算米蟲危害數量,但其實整體損失很可觀,不只數量,連帶品質也受到影響,但臺灣生產成本高,勢必要走精緻米路線,品質會受到消費者嚴格檢視,用藥安全、避免米蟲出現,在外銷或建立品牌時相當重要,導入智能科技可提升農業品質。
他秀出電腦和手機的監測系統說,農試所建立害蟲監測系統後,自己又砸錢讓監測系統連結到自動化設備,不用人工操作就可調整溫溼度,未來打算場內18個穀倉都安裝害蟲監測系統。
姚美吉認爲,勞動成本節節上升,加上老一輩漸漸凋零,必須用科技保存老農經驗、輔助生產流程,才能讓農業傳承下去。這套系統預計最快11月底技轉,有興趣的農民或糧商可向農試所洽詢。
▲陳肇浩希望用農業數據傳承老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