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特色初中的使命:爲學生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而來!

“卷”似乎已成爲教育的新常態。

其實,沒有不希望孩子幸福的家長,也沒有不希望學生成功的老師,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又充實地成長也是社會共識。

早在兩年多前,剛剛卸下寶安中學(集團)總校長職務的“生存教育”專家彭鍛華就直指:這是功利化的教育觀、成才觀使然。

在他看來,學校要真正從學生“成人”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尊重成長規律,精準施策,科學培養,才能讓每個孩子都快樂、健康成長。

也就是在那時候,機緣巧合,彭鍛華出任全新建成的深圳市華朗學校校監一職。

當時,彭鍛華給這所斥資近10億元打造的高端民辦學校提出的期待竟是:辦一所不焦慮的學校。

而今兩年過去了

在“內卷”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華朗的“不焦慮”大旗能否高高祭起?

✔其所主張的“生命教育”“個性化教育”

又取得哪些成效?

今天就讓我們通過華朗初中部的發展

一窺學校兩年來的理念構築與實踐探索

華朗學校七年級學生、畢業於百仕達小學的高希熙身上,有着百小這所優質民辦學校的教育印跡:靜女其姝、落落大方。

到華朗讀初中後,她感受到兩校的相似之處:小班化教學、對體育的重視、老師的溫柔與專業,以及“關注每一個”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

不同的是,初中寄宿生活讓高希熙更加獨立與自律。“一開始會有點想家,但學校老師、宿管和同學們都非常好,所以很快就適應了。”

這位在演講、鋼琴、英語等方面都有優勢的女孩,篤定地把升學目標鎖定在了“四大”。她說,華朗老師至少每兩週會與學生單獨談一次話,從學習到生活面面俱到。“老師們讓我的目標更加明確,並且堅定地朝着目標出發!”

另一位華朗初中生王若水則生動地形容這所學校——極具呼吸感。

這位自嘲爲“慵懶佛繫馬大哈”的陽光大男孩,享受這裡張弛有度的空間感。他說,學校輕鬆自由的氛圍讓他能夠充分挖掘自我,不會被強壓性的規章制度束縛,但老師們又會在關鍵時刻校正他的方向,保存天性的同時也鼓勵他在學業上不斷進步。

最終,成績常年穩居年級前列的他,成爲別人眼裡“不怎麼需要學習就能霸榜”的學霸。

陳博揚(右)

學生會主席、班長、阮琴演奏者、無人機社團成員陳博揚的華朗體驗則是:溫暖、充實、開心。

說起在華朗初中部最有成就感、印象最深刻的事,他侃侃而談:和同學們在“科學盒子”項目中成功提取DNA,在激烈的籃球比賽中打贏了2班,在宿舍“鬼話”中體驗害怕、刺激與快樂……

陳博揚還特別提到學校裡一隻又瘦小又可憐的小貓。“很多同學去餵它、陪它玩,讓我覺得這裡很有愛、很溫暖。”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成長軌跡背後,是和諧統一的價值觀,是堅持不懈的教育追求。

“我們最重要的辦學使命,就是使每一位華朗學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每一位學生因被看見、被理解、被鼓勵、被支持而煥發出由衷的喜悅與幸福。”

華朗學校副校長謝戈平強調,“做有生命溫度的教育”是華朗最重要的辦學理念。在這裡,學生的成績有高有低,能力有強有弱,但每個人都一樣的陽光和燦爛,開心和快樂。“因爲我們絕對不歧視任何一個孩子。”

一所把學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的學校應該是怎樣的?

具體答案或許千千萬萬

但有一個做法應是通用的準繩:

對心理健康極爲重視

在“生存教育”理念引領下開展的富有成果的心理教育工作,是所有華朗人引以爲傲的辦學特色,也是學校當之無愧的一張亮麗名片。

“初中階段是個體生命全程中的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初中生的生理髮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內就能完成身體各方面的生長髮育任務並達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髮展的速度則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於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這樣,初中生的身心就處在一種非平衡狀態,引起種種心理髮展上的矛盾。”

謝校指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幫助學生學會調適自我,減少過激行爲現象的發生,減少心理問題,減小家庭矛盾、師生矛盾……一言以蔽之,這將有效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

目前,華朗學校初中部有6個班約160名學生,而專職心理教師就有兩位,此外還有個案輔導室2間,沙盤室、放鬆室、宣泄室各1間,有專門的心理課教室。學校還購買了專業的心理健康評估系統,每學年都會定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進行評估,以便老師及時對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

在此基礎上,學校構建起全員參與、全程貫穿、全方位融合的“三全”心育模式:

1.在全員參與方面,構建學校、學部、班級層層落實,學校、家庭與社會緊密合作的完備的心育網絡,與學校育人網絡“並軌”實施,融合管理,充分發揮校長統領作用,心理教師專業引領作用,班主任骨幹帶頭作用,全體教師學科滲透作用,家長積極配合作用,全員參與,全面滲透,全程陪伴,形成家校社區立體網絡,合力心育的長效機制。

2.在全程貫穿方面,延展了學校心育範圍,即使在節假日,班主任、導師、心理老師都會定期對學生進行跟蹤隨訪,確保學生在校內校外都能及時獲得老師的關注與關心。

3.在全方位方面,通過心育課程、心育活動、學科滲透、學生輔導,拓展了育人渠道,讓育人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更具吸引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而與家庭通力合作,共建幸福社區,則是華朗初中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另一個特色做法。

華朗學校的公衆號上,有一個名爲“華朗之聲”的合集,延續分享會交流與學習的初心,其選題從“如何對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性教育”到“孩子沉迷手機,家長怎麼辦”,從“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到“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五花八門,無所不包。

去年3月12日至7月7日疫情肆虐之時,學校在短短三個多月內,舉行了五期線上家庭教育經驗分享會。每一期都有家長、老師分享各種親子小妙招與教育理念。那些閃閃發光的“金句”,鼓舞許多家庭走過那段艱難的日子。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讓我們一起繼續抱團學習,去遇見那個更加自信、健康、有愛、和諧一致的自己,去遇見我們更加和諧幸福的家庭!”這是華朗學校某篇介紹家庭教育分享會文章的結束語。

在華朗學校初中部,還有一個兩週一次的家校反饋機制。學校要求每兩個星期導師至少要與所輔導的學生家長溝通一次,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狀態、表現,以及瞭解學生在家的情況,確保家校信息互通,幫助學生在學業和個人發展方面獲得最大程度的支持和幫助。

說到底,還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因爲幸福是教育的前提。

有了良好的關係爲基礎,教育教學質量與成長獲得感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說,提升學生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是華朗學校辦學的根本追求,那麼,“個性化教育”就是學校達成這一目標的“殺手鐗”!

謝戈平指出,地球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是帶着父母的愛和祝福來到世上,有着獨一無二的天性和與衆不同的潛力。而個性化教育恰好是一種尊重學生個性,承認學生的客觀差異,發揮學生主體性,並且促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潛能、優勢都得到挖掘與發展的教育。

辦學兩年來,華朗學校初中部以“個性化教育”爲抓手,通過教學改革和優質教學資源的引進,成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科成績。學生在各類考試和評估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不僅在學校內部獲得認可,也在坪山區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小班化、導師制保駕護航

小班化與導師制是華朗學校初中部落實“個性化教育”的兩大舉措。據介紹,華朗初中部所有班級人數都不超過30人,充分考慮學生基礎差異進行精準教學。

除了班級管理的班主任和學科教學的科任老師外,華朗初中部還爲每位學生配備了導師。根據“一生一案”要求,導師每週爲學生至少上一節“導師課” ,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指導。學校則對導師制效益進行嚴格考覈,每學期完善學生成長檔案與導師評價手冊,學生與教師雙向選擇。

HUA LANG

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通過引進優秀教師、舉辦教師培訓和提供專業發展機會,學校初中部建立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目前初中部的語數英學科帶頭人均是深圳正高級教師,擁有骨幹級教師十餘位,以及十多位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青年教師。

HUA LANG

豐富多元的課程體系

華朗初中部在國家課程基礎上,開設了科創教育課程,比如機甲大師課、無人機課程;多元美育課程;小語種課程,例如西班牙語課;自主選擇繽紛課。初中部目前擁有約160名學生,卻開設數十門豐富多樣的繽紛課程,涵蓋了多元智能的8個方面。

HUA LANG

科技創新與體育運動特色

相得益彰

華朗初中部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特色,開設“強基班” ,加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的“科學+聯盟” ,引進高端科技項目教學;還與大疆無人機公司展開合作,每年都會有優秀的外聘教練到校培訓,爲每位對無人機感興趣的同學提供學習的機會。在體育方面,學校推行陽光健康理念,開設了高爾夫、網球、飛盤等特色體育項目。

“1+N”輔導模式

“1+N”輔導模式是指華朗獨特的晚修輔導模式。華朗教師利用每週住校的優勢,每天晚修的時候,每個班級除了會有1位老師在教室維持紀律外,還有其他學科老師在辦公室辦公。學生可利用晚修時間向老師請教問題,鞏固白天所學的內容,確保學習效果的及時鞏固和提升。

“1+N”全天候輔導

事實上,華朗初中部的優勢還遠不僅此。在學術研究方面,學校參與多所深圳名校組建的學術聯合體,進行聯考與學術活動,爲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合作共贏的平臺。在校企合作方面,學校依託社會力量,拓展辦學渠道,與比亞迪、中科院深圳研究院等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基地,開展別具特色的研學活動。

此外,這所投資近10億元打造的校園,爲每個孩子的個性化成長提供了強大的軟硬件保障:各種高端設施設備、四季如春的校園環境、二至四人間星標宿舍、三層獨棟中西餐食堂……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是華朗學校打造辦學特色,實現優質發展,進而走向高端的戰術選擇。

但從戰略層面,依然是大道至簡,“植基立本,成己達人”的立校基石,就是要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讓每個學生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掘,讓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不僅要學會生存,追求高質量生活,更要爲社會爲人類作出貢獻。

要達成這樣的宏願,不斷提升師生乃至家長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仍是根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