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成體育弱國 種姓制度疑是根源
特派員看世界專欄擁有近12.9億人口的印度,最近因里約奧運引起矚目,但受矚目的不是奧運成績優秀,而是36年來印度只獲得一面奧運金牌,讓印度媒體以恥辱形容。
印度總統穆克吉(Pranab Kumar Mukherjee)29日親自頒發印度體育最高榮譽拉吉夫.甘地體育競賽獎章(Rajiv Gandhi Khel Ratna Award),給這次在里約奧運爲印度拿下好成績的運動員,包括拿下1銀1銅的羽球和角力女將辛度(PV Sindhu)及馬里克(Sakshi Malik)。
不過,印度在里約奧運1銀1銅的成績,在參賽各國中僅名列第67名。
調閱奧運紀錄,印度從1990年就參加奧運,算是亞洲最早參加的國家(當時爲英國殖民),並在1928年到1980年間,靠着在印度流行的曲棍球在奧運拿下8面金牌,但在1980年之後的36年間,卻只剩下射擊好手賓德拉(Abhinav Bindra)在2008年北京奧運奪下印度唯一的金牌。
因此,不少印度媒體在里約奧運期間,紛紛以體育版頭條刊登「恥辱」、「失望」等字眼表達不滿,並探討原因,多數分析認爲,官僚腐敗,讓資源無法真正用在長期培育選手上,是印度成爲奧運體育弱國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里約奧運爲印度奪下女子體操跳馬項目第4名的卡瑪卡(Dipa Karmakar),她的物理治療師被官僚系統以「沒有必要的浪費」留在印度;當卡瑪卡在跳馬晉級決賽後,印度官僚系統才趕快爲物理治療師買機票去里約。
還有印度媒體計算,印度這次發給在奧運奪獎選手的獎金,比平日培訓選手的經費還多。
過去兩屆冬季奧運會印度的唯一參賽代表卡許文(Shiva Keshavan)就一度差點因募不到款而放棄體育事業。他曾說,希望印度能有制度地選拔、培育運動員。
但即使報章集中在印度官僚系統投入體育資源不足,選手常因太窮募不到款受訓與出賽;但非洲的肯亞和中美洲的牙買加也很窮,這兩國卻能長期囊括長跑和短跑等奧運田徑項目獎牌。
因此,有人認爲,印度體育風氣不盛,纔是成爲奧運弱國的原因。
常到中國大陸講學的印度尼赫魯大學(JNU)國際關係學院東亞研究所教授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一次比較中印的體育風氣說,在中國大陸,大學校園經常可看到很多學生在運動,可在印度的大學校園內,找不到一個人在運動。
40多歲、肚子挺得大大的企業中階主管庫瑪(Kumar)也坦承,他自己和朋友之間,確實沒有人愛運動,能夠想到曾經運動過的項目,只有小時候玩玩板球而已。
的確,在印度,頂多看到小朋友一起在空地上玩着印度全國熱愛的板球之外,偶而看到少數年輕人在社區慢跑,但多數人的運動頂多就是散步而已。
著名的印度寶萊塢,明星們也不像美國好萊塢明星那樣愛運動,要到熱衷健身的寶萊塢「3K天王」之一沙爾曼汗以健美形象在螢光幕受到觀衆喜愛,才帶動寶萊塢健身風潮。
印度學者馬炯達(Boria Majumdar)認爲,印度體育落後主要是印度文化沒有運動的元素,因爲種姓制度鄙視體力活動,注重精神修行,所以現在的印度教育,體育也被放在次要地位。
曾在「印度時報」工作,且出版過印度運動史書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森(Ronojoy Sen)也認爲,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階級,讓不同階層的人無法一起參與同一體育活動,成了印度體育不發達的根源之一。
在這次里約奧運後,印度總理莫迪宣佈設立專責小組,想爲未來的奧運做好準備;但想要打破印度體育弱國的現狀,可能要從印度人不愛運動的根本觀念和教育着手。10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