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開啓勤儉持家模式 尋找新盈利增長點

證券時報記者 張豔芬 劉筱攸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9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國新辦發佈會上介紹相關金融政策時,提到房地產行業的變化。

受房地產步入下行週期、基建退潮等因素影響,金融機構資產過去高歌猛進式擴張路徑已出現調整。在此背景下,今年銀行業表現呈現兩大特點:一是資產負債表出現收縮跡象;二是支撐營收增長的驅動結構發生改變。

步入低利率、低迴報階段,銀行業還面臨一系列轉型挑戰,未來該如何應對淨息差收窄等風險?未來盈利增長點將有怎樣變化?這些問題都值得關注。

資產擴張放緩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月度增速多在8%以上,2024年4月份之後的資產規模增速已低於8%,6月份增速降至不足7%。

在經濟轉型期,順應週期的各類銀行機構正在經歷被動縮表。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有7家銀行二季度資產負債兩端呈現環比縮表。

即使多數銀行仍以擴表爲主,計息資產增速保持了正增長,但受淨息差下滑影響,一些銀行的利息收入反而呈現“擴表不增收”的局面。2024年上半年,利息淨收入降幅超10%的銀行就有8家,其中平安銀行利息淨收入降幅超過了21.63%。今年支撐營收增長更多來源於非息收入中的投資收益。不少銀行抓住了上半年債牛行情,涌入債市增厚投資收益,投資收益取代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成爲非息收入的新引擎。

推出降本措施

壓降存款成本是許多銀行減緩淨息差收窄的必然選擇。

整體來看,各家銀行負債成本管控措施呈多樣化,包括推動低成本核心存款的增長,例如齊魯銀行“通過內外部定價政策、考覈等手段,鼓勵吸收低成本存款”;壓降高付息率存款,例如浙商銀行上半年強化了中長期負債的管控,主動清理高息存款;再者,提升存款的精細化管理,例如郵儲銀行進行“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係數的調節、績效考覈的引導、與非存款AUM(資產管理規模)的輪動轉化”,以優化存款成本。

業內人士認爲,壓降存款成本的難點在於,銀行的企業和居民客戶資金活化不足,居民存款定期化走勢仍在高位,存款成本率維持相對剛性。持續調優業務和客戶結構、管控長期限和高定價業務佔比,成爲銀行努力方向。

今年以來各家銀行順應“過緊日子”形勢,從各個運營維度推出降本措施,騰挪出更多的利潤空間。例如建行提出“過緊日子,勤儉辦行”,完善費用管理體系,加強重點項目成本管控,今年上半年經營費用同比下降1.7%,成本收入比爲24.15%。

拓展盈利增長點

在傳統信貸利息之外,如何拓展更多盈利增長點,各家銀行在尋找新答案。

“全球大型領先銀行通常會建立至少3~4個增長引擎,8~10個利潤中心,形成多元化收入來源。”麥肯錫建議,中國銀行業應打造多元化生息資產和收入來源,例如拓展各類零售資產、公司、金融市場等多種生息資產。

實際上,近年來不少國內銀行借鑑海外銀行經驗積極拓展中間收入,主要是通過理財、保險產品的代銷,基金託管以及相關諮詢業務收取的各種手續費及佣金,來增加收入。

梳理上市銀行非息收入數據可以發現,除了國有大行非息收入佔比沒有顯著向上外,其他類型銀行非息收入佔比近年來均呈現上升趨勢,今年上半年效果亦非常明顯。

建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撰文稱,低利率時期國際銀行業的共性特徵包括淨息差下降、貸款佔比下降、非息收入佔比上升、資產質量出現波動、盈利能力下降以及經營實力下降。國內銀行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佔比超九成,大型銀行須加快探索低利率環境下的發展模式和經營策略,找到一條商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與此相比,中小銀行面對大行連年下沉競爭下,市場空間被壓縮。對於接下來的發展策略,市場觀點更傾向於進一步下拓小微市場,同時開發其他多元業務,增加中間收入。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王劍認爲,中小微企業和居民的信貸業務競爭激烈,負債端或財富端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甚至對於某些客戶羣體可能還處於服務較爲空白的狀態。下沉客戶的財富管理業務和信貸業務一樣,需要高度非標準化地給予服務,實現“千人千面”,中小銀行擅長的關係型銀行在這一領域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