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3D列印客製化骨頭、牙齒 「臨牀轉譯研發中心」正式成立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重度退化性關節炎可能需要替換人工關節,以往從臨牀評估設計量測到製造骨材,昂貴又費時,不過個人醫療時代來臨,工研院攜手臺大醫院、法德利科技與可成生技,今天(15日)宣佈成立精準生醫「臨牀轉譯研發中心」,打造國內第一個「個人客製化醫材平臺

專爲精準生醫成立的「臨牀轉譯研發中心」,以臺大醫院所接收到的臨牀需求爲出發點,結合3D列印技術,成爲國內第一個可以快速打造個人醫療器材的「個人客製化醫材」平臺與產業鏈,有效替代進口產品,開創高階醫材的新藍海市場與精準醫療新紀元

▲工研院攜手臺大醫院、法德利科技與可成生技,宣佈成立精準生醫「臨牀轉譯研發中心」。(圖/記者姚惠茹攝)

臺大醫院副院長孫瑞升舉例指出,一般骨科常用到的關節和鋼板,並不完全適合每一個人,但是醫療在進步,好的醫材就應該爲使用者量身定做,而且在地化之後,價格也會比進口親民,所以臺灣產業一定要走出去,結合國際大廠,才能更加進步。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啓萬也表示,臺灣醫材產業發達,過去六年就取得408張FDA許可證,而去年臺灣從國外進口的醫材中,又以人工骨頭骨球骨板骨釘螺絲、骨水泥植入式醫材不斷攀升中,因此「臨牀轉譯研發中心」的成立就是爲了精準醫療的個人化,利用3D列印,客製化更適合使用者的人工關節、人工骨頭、牙齒等。

此外,臺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臨牀轉譯研發中心」也將可爲精準生醫產業,打造國內一條龍的產業鏈,有效替代進口產品,建立起國內高階醫材的專業能量

▲3D列印出的醫材。(圖/記者姚惠茹攝)

可成生技董事長永隆則強調,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3D列印出的醫材,具有孔洞技術,植入人體後,細胞可以融合慢慢生長,成爲身體的一部分,使用可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如果未來植入式的高階醫材,可以搭配醫學影像生產相符的個人化3D模型,就能減少從研發端至臨牀使用的落差,也更適合人體使用。

對於產業來說,則是不僅可以爲臺灣在全球積層列印產業鏈中,尋求關鍵切入點,也有助於生醫產業的創新發展,開創高階醫材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