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爆點/是枝裕和翻拍向田邦子經典 《宛如阿修羅》神仙卡司再創神作
《宛如阿修羅》找來宮澤理惠、尾野真千子、蒼井優、廣瀨鈴同臺演出四姊妹。(圖/Netflix提供)
日本大導演是枝裕和拍攝日本才女小說家、劇作家向田邦子劇本的《宛如阿修羅》在Netflix上架了。故事背景是1979年的東京,關於四個姐妹時而爭吵、拳腳相向,時而互相擁抱療愈,一起圍爐開心大笑的故事。從片頭開始,就充滿了巧思及幽默感。四個姐妹,分別拿着代表自己的物件,一臉憤怒地往前方砸去。宮澤理惠飾演的花道家大姐綱子砸的是花,尾野真千子飾演的家庭主婦二姐卷子,用的是鮮紅色的毛線球,圖書館員三姐瀧子由蒼井優飾演,她砸的是口紅,廣瀨鈴演的咖啡店員小妹咲子,則是奮力用拳擊手套朝前方猛打一拳。四個物件都是亮眼的鮮紅色,然後直到片尾,觀衆纔會看到她們發火的對象是誰。
發現年邁的爸爸早有外遇家庭,還有個年僅小學的兒子,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宛如阿修羅》是昭和年間的故事,當時的日本影劇主流停留在強調女性溫婉持家,對丈夫及婚姻生活百般容忍的樣貌,但向田邦子的作品不同,她在看似普通家庭劇的框架之下,放進了所有狗血的條件,讓角色們自然地呈現出女性們本來就該有的真實樣貌,貪戀、憤怒、慾望,以及忌妒,如同看着角色的每個人,難免在人生中重複相同的錯誤,在看似平靜無波的生活地獄中浮沈,同時若無其事地度過每一天。
《宛如阿修羅》國村隼被女兒們發現早有外遇,還有個年僅小學的兒子。(圖/Netflix提供)
這是向田邦子轉換角度,開始以「女性」作爲書寫主軸的家庭劇。劇名的「阿修羅」指的便是這些女人們,她們看似和樂融融,個個其實偶爾八卦,互相怨懟也充滿執念,在名爲家庭的暗潮洶涌之中,用愛與謊言編織着每一天的生活。儘管看起來再強悍,她們也都有各自擁抱的黑暗秘密與脆弱瞬間。《宛如阿修羅》曾經被拍成電視劇,三次改編舞臺劇,以及大導森田芳光曾改編爲電影版作品。原本就是向田邦子粉絲的是枝裕和,要如何詮釋這個珠玉在前,關注度極高的重要作品也讓人好奇。而是枝以2025年版的《宛如阿修羅》再次向日本證明了這件事:他就是現今日本拍攝家庭及女性羣像的第一人。
宮澤理惠在《宛如阿修羅》飾演的大姐綱子與兼職插花的餐廳老闆不倫。(圖/Netflix提供)
幽默,甚至是口味相當辛辣的幽默,是向田邦子作品裡很重要的元素,是枝以他向來的溫柔接住了這樣的辣度,並且加入自己的詮釋,讓是枝版本的《宛如阿修羅》成了帶有黑色喜劇色彩的微辣家庭劇。裂開的鏡餅般的母親後腳跟、玩具警車砸破紙門留下的洞、連續收到兩次一樣的伴手禮魚乾、門口吃個精光的拉麪碗、以及腳底板用簽字筆畫的笑臉,各種象徵性的物件,加上畫風一轉的臺詞,幽默感總是在無法預料的小處出現,讓人無法專心沈浸於太長的悲傷或憤怒中,高明的安排,令人時時都想起立鼓掌。
《宛如阿修羅》尾野真千子飾演二姐卷子,是平凡的家庭主婦。(圖/Netflix提供)
《宛如阿修羅》邀來日本奧斯卡等級的華麗主演羣,一字排開的四個姐妹相愛相殺之外,還有飾演父親的國村隼、飾演母親的鬆阪慶子、二姐夫的本木雅弘(他也是是枝裕和愛將樹木希林的女婿)、三姐夫的松田龍平等人,全員不分年齡演技炸裂,身爲觀衆真心幸福。還有是枝裕和最擅長拍攝,同時也是向田邦子最愛寫的各種飲食橋段。演員們在《宛如阿修羅》裡吃遍了由小到大的日本美食,鏡餅、醃泡菜、家族聚餐的壽司、姐妹嚼舌根啃米果、咖啡店談判的蛋糕、家裡煮的壽喜燒、關東煮、馬鈴薯燉肉等等,所有的劇情、八卦和微妙情緒都環繞着食物展開,但魔鬼藏在細節裡,不錯過主角們大快朵頤的美食之外,閱讀餐桌上不尋常的空氣,也是重點中的重點。
蒼井優在《宛如阿修羅》飾演圖書館員三姐瀧子。(圖/Netflix提供)
看着角色們詮釋向田邦子各種中毒性的臺詞,是《宛如阿修羅》最過癮的部分。宮澤理惠飾演的大姐綱子與兼職插花的餐廳老闆不倫,知情的餐廳老闆娘在一開始進場,評價她插的花時,就直接綿裡藏針地說出了:「今天的花特別美,好像一個衣衫不整的女人,披着和服。」而姐妹們時而和樂,時有意見衝突,各有各的樣子,卻各自帶着母親的影子長大了。
廣瀨鈴在《宛如阿修羅》飾演咖啡店員小妹咲子,也是家中最小的女兒。(圖/Netflix提供)
向田邦子的故事裡,對待女性和任何角色的視線,都是幽默而溫柔的,無論她們遭遇了何等悽慘的打擊、被家人和生活背叛、遇見丈夫的小三,面對生與死,始終都能保持微笑,用幽默感面對生命的種種考驗。畢竟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反派,再可惡的人換個角度看,都有可愛和脆弱之處,這纔是真實人生的樣貌。而無論在哪個時代,女人們都會有十足接近阿修羅的時刻,而也無論在哪個時代,家庭關係總是一樣的,我們都在其中帶着自己的棱角成長,跟家人彼此摩擦、糾結、衝突,帶着複雜的情感,逐漸長成了現在的樣子。
《宛如阿修羅》的父親勸架時說的對,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十年後,妳們會笑着聊它的。」
《宛如阿修羅》Netflix播映中。
自介:
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愈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