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座2萬億城市誕生!第二省會爭奪戰,再次打響

文|凱風

2萬億GDP,正在成爲城市競爭新起點。

日前,武漢市兩會透露,預計全年GDP增長6%左右,地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2萬億元,城市能級跨越提升,武漢發展站上了新的起點。

而據此前當地官媒報道,這一年,杭州城區人口突破千萬、躋身超大城市行列,地區生產總值即將突破2萬億元,使2023年成爲杭州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這意味着,武漢、杭州有望同時躋身2萬億城市俱樂部。

01

去年,從萬億城市、2萬億城市到3萬億城市全面迎來擴容。

這一年,廣州、重慶晉級3萬億城市,常州、煙臺躍居萬億城市,武漢、杭州共同邁向2萬億時代。

一旦武漢、杭州雙雙晉級,我國內地2萬億城市將增加到9席,包括北上廣深、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

再加上香港,中國已有10個2萬億城市,放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凸顯了“大國大城”的經濟格局。

這些城市,除了最強地級市,要麼是直轄市,要麼是強省會,要麼是計劃單列市,在所在省份、都市圈、城市羣乃至大區中,都是領頭羊般的存在。

這其中,成都、武漢、杭州三大省會的晉級之路,最具代表性。

三大省會經濟實力一直都在伯仲之間,你追我趕,最初是武漢領跑,隨後是杭州一路攀升,最後則是成都後來居上。

在萬億城市爭奪戰中,2014年武漢、成都突圍,2015年杭州跟上,幾乎前後腳。

然而,從1萬億到2萬億,成都先行一步,2022年正式晉級,先後用了8年時間;而武漢、杭州則等到了2023年,而武漢則用了9年時間。

這背後,最大的轉折點發生在2020年,這一年武漢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超預期衝擊。

當年,武漢GDP同比下降4.7%,爲1978年以來首次負增長,不僅被成都拉開差距,而且連續兩年被杭州趕超,直到2022年才以微弱優勢反超,重回第8城之位。

當然,成都先行一步晉級的背後,不乏城市合併帶來的提升。城市擴容歷來是做大經濟體量的捷徑,合肥、西安、濟南、長春等省會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不迴避城市擴容帶來的貢獻,但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內大循環等國家戰略,對成都的助力同樣不容忽視。

武漢曾經也是城市合併的熱門候選者之一,“武漢合併鄂州”呼聲一直不低。

武鄂同城化進展迅速,跨市地鐵正式貫通,“雙機場”格局也已形成,但前些年錯過了擴容時機,如今在國家嚴控省會規模擴張的禁令下,大概率只能無限期擱置。

沒了擴容捷徑,武漢與杭州的GDP之爭,最終只能回到產業上。

02

同爲強省會,武漢與杭州優勢何在?

說起武漢,工業是最大標籤,汽車製造、鋼鐵、光電子、醫藥產業都是繞不開的存在,不少產業有了全國性的影響力,就連上海也罕見跑到武漢招商。

而說起杭州,“電商之都”聲名在外,這是在數字經濟上唯一能挑戰北上廣深的二線城市。

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 武漢第二產業佔比達35.6%,而杭州第二產業佔比爲30%,工業成了發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衡量一個城市的製造實力,最直觀的指標無疑是主要工業品的分佈。

從主要工業品來看,武漢最擅長製造的是汽車、顯示器、光纖光纜、手機、電腦、顯示器、空調、鋼材生鐵等。

這與武漢的5大千億級工業產業剛好相契合:汽車製造業、電子信息、電氣機械製造業、鋼鐵產業和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

與之對比,杭州並未在統計公報中披露主要工業品信息,但從其年鑑及公開報道來看,杭州最擅長製造的是監控設備、機器人裝備、汽車零部件、電氣設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等。

目前,杭州只拿下3個千億級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電氣機械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不僅低於武漢,更少於同省的寧波,後者拿下了8個千億級產業。

武漢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市,最重要的產業有二:一爲汽車,一爲光電子。

中國共有七大傳統汽車生產基地,武漢是其中之一,2022年汽車產量達135萬輛,歷史高峰時期多達190萬輛,汽車工業產值佔全部工業的1/5以上。

汽車產業的興衰,對武漢經濟的影響可見一斑。

目前,全國汽車產業正面臨新一輪大洗牌,新能源汽車以席捲之勢波及全國,武漢能否重振雄風,值得關注。

與汽車相比,光電子信息產業,當屬武漢佈局的最大也最強的新興賽道,與汽車產業一道躋身先進製造業“國家隊”集羣,也是全國唯一的光電子“國家隊”集羣。

根據規劃,到2025年,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羣產值力爭要突破6000億元,而“中國光谷”有望升級爲“世界光谷”。

而集成電路的崛起,更讓武漢成了競逐新賽道的佼佼者。

長江存儲,實現了國內高端存儲芯片零的突破,打破了歐美日韓對於全球存儲芯片領域的壟斷,也讓武漢成了集成電路產業的競逐者。

與之對比,杭州20多年前選擇信息化爲主導方向,奠定了電商產業的“霸主”地位,但製造業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

2000年,杭州第二產業佔比超過半壁江山,2010年時減少到47.3%,2022年迅速萎縮到30%,爲第二產業佔比最低的萬億級城市之一。

面對這一局面,杭州再提“製造業計劃”,將製造業與數字經濟作爲“雙引擎”,以此帶動經濟的再次躍升。

杭州新一輪“工業興市”的重點,放在了5大產業生態圈:智能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綠色能源。

再次佈局製造業,杭州的短板在於產業基礎薄弱、新興產業不足,但優勢在於數字經濟發達、人才持續涌入、創新強度較高,在搶人大戰、搶企大戰中具有一定先機。

如果製造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能夠崛起,杭州經濟有望再上一層樓。

03

雖然工業短板明顯,但在數字經濟上,杭州有着碾壓優勢。

杭州是我國數字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2022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5076億元,佔GDP比重爲27.1%,佔浙江全省的一半以上,爲名副其實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與之對比,武漢數字經濟雖然發展不慢,但並非最大的優勢產業。2022年,武漢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1909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0%。

數字經濟,堪稱最熱門的概念,被視爲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戰場,但究竟何爲數字經濟,許多人仍舊不明所以。

按照官方定義,凡以數據爲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爲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爲重要推動力的,都可歸爲數字經濟之列。

當然,這是廣義的數字經濟,覆蓋面極廣。但作爲主體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則集中於“數字產業化“層面,包括互聯網、平臺經濟、電子信息製造業、智能設備製造、信息基礎設施等領域。

以此來看,杭州數字經濟的優勢在於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層面,而武漢則在於電子信息製造業。

這從互聯網和軟件業的佈局就可見一斑。

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2023榜單,杭州共有6家企業入圍,包括螞蟻科技、淘天集團、本站等,前十就佔了3席;而武漢爲3家,分別是鬥魚直播、盛天網絡、福祿網絡。

一個阿里巴巴,就足以塑造杭州在互聯網產業的領頭羊地位,遑論其他企業的存在?

而從軟件業收入來看,杭州更是達到武漢的3倍以上。

杭州與武漢,都是14個國家軟件名城之一,但兩城在軟件業的實力有着巨大懸殊。數據顯示,2022年杭州軟件業收入達到8259億元,而武漢僅爲2519億元,杭州是武漢的3倍有餘。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23年中國軟件名城,杭州位列第二,與深圳、杭州並列爲三星級,而武漢位列第8,爲兩星級城市。

得數字經濟者得未來。這是杭州過去10年一路狂飆的原因所在,也是未來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04

武漢與杭州,誰的城市能級更高?

從行政級別來看,武漢、杭州同爲副省級城市,而我國有且只有15個副省級城市,這些城市級別更高,話語權更大,在政策佈局和資源配置上享有一定優勢。

從城市層級看,武漢在去年升格爲超大城市,杭州今年城區人口首次破千萬,也晉級爲超大城市,兩城在人口規模和城區人口規模上不相上下。

從科創能級來看,武漢拿下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劍指國家綜合科學中心,這得益於武漢作爲教育強市的地位,雙一流大學之多位居全國第一梯隊。

與之對比,杭州雖有浙江大學這一超級龍頭高校,但整體大學實力與經濟實力並不匹配,而科研院所規模也不及周邊地市,亟待加強,這在《中國最富的省,太缺大學了》一文有詳細論述。

從國家戰略來看,武漢橫跨中部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羣、長江經濟帶等多個國家戰略,且被賦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任。

與之對比,杭州背靠長三角,產業發展空間更大,但經濟強市林立,上海、南京、蘇州、寧波等經濟強市的存在,讓其難以在城市羣內獲得主導者角色。

再從都市圈來看,目前武漢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均已晉級爲國家級,武漢都市圈集中在省內,杭州都市圈則爲跨省都市圈。

從各自的勢力範圍來看,武漢都市圈以周邊8市爲腹地,“武鄂黃黃”爲中心,但周邊地市經濟總量普遍不高,對武漢的依賴度較高。

反觀杭州都市圈,“勢力範圍”蔓延到鄰近的安徽省,而圈內的嘉興、紹興均爲經濟強市,產業互補的空間更大,但與上海大都市圈有一定重合之處,難免帶來競爭關係。

而從各自在省內的定位來看,武漢是獨一無二的龍頭,名副其實的強省會,是湖北經濟最大的支撐。

與之對比,杭州雖然在浙江省獨一無二,但省內還有一個同爲副省級且有計劃單列市定位的寧波,而寧波的工業實力比杭州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在浙江的區域戰略中,杭州與寧波是“雙城記”的關係,“核心引領、錯位協同、聯動創新、競合共贏”是其發展方向。

城市競爭,終究是全方位的比拼,既離不開區位優勢、產業基礎,也與國家戰略、創新動能和城市發展方向息息相關。

2萬億之上,武漢和杭州,誰能更進一步,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