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收益穩 養蝦場成模範

憲政楊智翔父子漁電共生室內白蝦養殖佔地約3公頃,已經營運有2年時間。(楊智翔提供/莊曜聰臺南傳真)

政府推動綠能預計到2025年,全臺太陽能光電裝置將達到20GW(百萬瓩),其中漁電共生的部分約4GW,換算約需要近8000公頃土地,也引發養殖漁民關注,目前實際案場並不多,而在臺南市安南區的楊憲政、楊智翔父子看準潛力,2年前就將自家魚塭改爲室內養殖場頂棚種電,內場專養白蝦,收益相當穩定,也有不少人前來觀摩取經。

楊智翔家族當地的養殖世家,從爺爺時就從事養殖,種類多樣化,包括蝨目魚草蝦、白蝦,還有高價鰻魚等,前後已經有50多年,但受到環境污染病害市場變化因素影響,養殖面積大減,甚至父執輩不少人也轉行,不再從事相關工作,連楊智翔一開始也在科技廠當工程師

2018年臺南學甲一處2.3公頃漁電共生室內白蝦養殖池啓用,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到場剪綵,楊憲政、楊智翔父子前去參觀,認爲這個模式可行,決定將自家3公頃魚塭改成同樣方式,在當初「漁電共生」還是個概念時就大膽投入。

楊智翔說,因沒有和能源業者合作,又要控制成本父子倆自己摸索,一開始完全依照室外養殖的方式來養蝦,差別只是多了個遮風蔽蔭的屏障,起初沒有問題,沒想到接近第一次收成時,蝦子突然暴斃,幾乎死光光,讓人手足無措。

楊智翔四處求助,直到找上黃三宜,黃同樣出身養殖世家,原本臺積電工程師,後來進入成大蝦類疾病控制與育種研究中心,5年前轉戰養殖業,他以相關研究技術經驗導入,嚴格控制水質氣溫變異性總算讓養蝦場軌道

黃三宜說,室內養殖可控性高,又能阻絕室外型可能造成的空氣細菌(如鳥糞)等污染因素,養殖的穩定性更好,頂棚種電還有第二收入來源,對看天吃飯的養殖漁民來說,等於是「買保險」。

楊智翔表示,目前養蝦場運作近2年,每分地放養約10萬尾蝦苗,是室外場的一半,育成率約有8成,比漁電共生要求的7成還多,迄今已經收成3次,共賣出5000臺斤白蝦,以市場價格估算收入近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