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仲秋:你與所愛之人 只差了一個公式
數學與金融,看似與我們老師的生活頗有距離,事實上卻與我們緊密相關。
數學能否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華爾街這麼多聰明人,又爲什麼會發生次貸危機?4月20日,俞仲秋老師造訪師訓講堂,爲我們普及了金融學的有關知識。
建議閱讀時間:5分鐘
數學
爲了讓老師們能夠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俞仲秋老師首先引入了最優停止理論Optimal Stopping Theory,並從年輕人尋覓伴侶爲例,將這一過程模擬成了一個數學模型:我們無法確定一生中的“最優伴侶”何時出現,那有沒有辦法可以最大化地確定這個遇到的概率?
定策略
建模型
如果最佳對象在第1個到第k個之間出現,則P(k)=0,如果最佳對象出現在第k+1,則P(k)=1。如果最適合你的對象在k+2個出現,P(k)=k/(k+1)。以此類推求出當你的最佳對象出現在k+3、k+4…時候也可以求出對應的P(k),假設你交往N個對象,P(k)的表達式就可以求出來了,就是將所有的P(k)*1/N求和。
求解
假設N等於20,則可以計算出各個k所對應的P值,而當k=7時,P(k)=0.37爲最大值,也就是第7個是最佳的結婚對象。然後接着以函數圖像的形式,講述生活中前7個人以戀愛的方式相處,而遇到的第8個人則可以考慮成爲結婚的對象。
如果你從16歲開始談戀愛,準備最晚36歲結婚,
那麼你到24歲都應該不斷探索適合你的對象,從25歲開始,遇到任何比之前都優秀的,就結婚!
俞仲秋老師指出,上述的整個計算是建立在許多假設的基礎上,然而人生往往並非如此:
16-36歲之間遇到戀愛對象的比例是均衡的
不同人生階段遇到的戀愛對象的質量是無差別的
肯定不可能舊情復燃
……
當我們試圖用數學解決現實世界的複雜問題時,被迫要做很多簡化。牢記這些簡化和假設,直接決定我們數學模型有多成功。
而金融工程師是對此最有體會的人之一——有時候甚至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金融、次貸危機
俞仲秋老師接下來開始分析金融領域,舉了我們生活中的剛需——房產爲例。房產的購買需要長時間的財富積累,但等到我們財富足夠時,我們卻往往因爲年歲已高而無福消受。
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事實上,社會上有很多閒置資金,可以把這些閒置資金更好地配置和融通,這就需要有信用的機構來管理和分配使用,也因此出現了商業銀行和房產貸款機構。
貸款可以達到我們的目標,但是貸款是有限制的,不滿足條件對的購房者怎麼辦呢?房貸機構可以爲閒錢創造更多的機會,但房貸機構也是需要賺錢的,起碼要保證自己的生意是不虧本的,他們求助於金融工程師。在金融工程師的建模中,越少的貸款,風險控制越應該嚴格,而更多的貸款,風險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這能讓金融機構從中得利。
因而當沒有金融工具能解決這個問題時,金融衍生品就出現了:住房抵押擔保證券(MBS)。俞仲秋老師通過對圖表的分析,總結出金融衍生品會導致的結果:
所以這條路全部跑通,這就皆大歡喜!因爲金融衍生品可以把貸款分散到社會閒置資本的投資上,即使違約,那也是有閒錢的投資,受點損失對社會也沒有多大的影響。因而從2000年,信貸衍生品市場蓬勃發展。
可是由此帶來的次級貸款,由於風險平攤,與公民自身素質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次級貸款一經出來,又會產生很多問題:
1.人性惡貪婪導致放寬標準到沒有標準到Predatory lending,通俗點就是銀行求着大家貸款。
2.切的前提是房價保持穩定,一旦房子的價值低於按揭的欠款,違約便成了高相關性事件。
這虛僞繁榮的前提是房價的穩定,一旦房子的價值低於按揭的欠款,違約便成了高相關性事件。
次貸危機發生後,華爾街五家投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僅剩的兩家也改製爲商業銀行。住房抵押擔保證券成了很多投行不敢再觸及的傷痛。
針對次貸危機,俞仲秋老師又向大家推薦了幾部以此爲背景創作的書籍和電影,供大家參考。
總結
俞仲秋老師結合生活實例來建立數學模型,將晦澀難懂的數學過程分析得淺顯易懂,讓每一個新東方人瞭解數學與生活,數學與金融密不可分,也同樣懂得了次貸的概念,全方位詮釋了社會的一體化,讓大家思維能夠更縝密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每一個新東方人意識到在不斷的學習中培養自我,約束自我,發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