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別和歷史作對

文/李建興

近來,除了疫情,發生了不少留存史冊上的經典大事。其中,無論是憑空降世的驚天災厄,抑或是化作千古風流人物,在尋根究柢之際、蓋棺論定後,必爲世人敲響晨鐘暮鼓。

8月4日晚間,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爆炸案,導致220人死亡,7000多人受傷,以及30多萬人無家可歸。

法國總統馬克宏災後前往慰問黎巴嫩時,民衆竟然「攔轎求救」,希望法國能接管。事後,怒火狂燒的百姓劍指失能的政府,更架起絞刑臺要吊死貪官污吏,嚇得內閣閃電總辭

重演陳年套路,竟也敲不醒政客良知

有時,歷史的巧合,總讓人不寒而慄。黎巴嫩數十年的破敗,還真與法國有關。

委託法國管理的黎巴嫩,在1942年法國徹軍後,羣雄逐鹿黎國派系竟將國家前途,放在豪賭的牌桌上分贓,議定總統、議長、總理分別由馬龍教派基督徒什葉派穆斯林遜尼派穆斯林擔任。看似權力得到了均分,卻從此讓黎巴嫩淪爲各方角力的政治修羅場,自此蒼生萬劫不復。

2018年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我想有個家》,榮獲第71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結束時觀衆起立鼓掌15分鐘,最教人痛徹心扉的是,詮釋劇中12歲貝魯特流浪兒Zain的素人男童演員,竟是在演自己。

劇情手式,即是Zain上法庭控訴父母罪名竟是「爲何將我生在這個國家?」

尤其當父母將11歲的妹妹強賣給雜貨店小開時,恨透雙親的他,開始流浪。生活的種種凌遲,讓Zain每晚面無表情,拭去淚痕入睡,直至得知妹妹難產而死,他纔像一個12歲小孩狂哭了起來。

但貴爲萬物之靈的我們,往往就是那麼盲目而愚蠢,當歷史的陳年套路一再重演時,其實都已向人們泄露了天機,卻硬是起不了棒喝作用。世人的執迷,簡直可怕及可憎。

本期《遠見》三個經典議題,儘管題材看似軸線各異,但其實一脈相承,都分別起於對歷史的尊重,爬梳共業的因果,進而從一次次的事件中習得教訓,找出成敗分水嶺,最終尋得成功方程式

「特別企畫」〈深入社子島,揭開不願面對的真相〉,就是揭開冰封半世紀,13位臺北市長都解不開的社子島樣貌及歷史共業。

時事時勢」則在前總統李登輝仙逝後,試圖從李登輝的經典決策「戒急用忍」作爲核心史觀,重現臺灣經濟的拐點

封面故事」〈臺灣飆5G〉,則從產業的視角,記取臺灣在2G、3G及4G的歷史失策,希望能在科技業典範大轉移的5G時代,抓穩良機,進而逆轉。

總之,別和歷史作對!歷史不是拿來留存與憑弔的,一切端看人們能否收斂起對教訓的置若罔聞,進而謙卑傾聽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