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教育與學習思惟的大翻轉

文/溫怡玲

教改20年,臺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制度入學方式的改變並非全部,更重要的是,究竟如何透過如此重大的改變,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天賦

2014年6月,臺灣國中生應屆畢業生家長,彷彿走在一條茫然不見方向、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隧道中。這是十二年國教正式實施的第一年。

會考成績公佈之後,全臺灣27萬國中畢業生開始陷入煎熬:考得好的同學,不曉得自己的成績「究竟有多好」、能不能擠上明星學校;考得不如理想的同學則一面準備參加特招,一面忐忑不安地想着自己究竟會落到哪個學校;各種家長團體對於新制度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唯一的共識就是這個制度絕對不可行。

在衆聲喧譁裡,許多人閃過心中的疑問是:十二年國教不是免試升學嗎?怎麼不但要考試,而且愈考愈複雜、壓力愈大?對於衆多考生與家長來說,要能順利進入一個適合自己的高中,不只是憑實力,還要憑運氣。其實,十二年國教不只是國中升學制度的改變,而是對於傳統「學習」思惟的重大挑戰與翻轉。在面對這個形同教育革命的時刻,更需要共同思索,究竟,臺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制度?期待藉此培育出什麼樣的下個世代?

日本教育改革大師佐藤學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曾經直言,實施十二年國教的重點,應該要思考如何脫離工業代的考試教育,讓學生在未來世界裡有生存的能力。而這種觀念的轉變,「在亞洲國家中,臺灣是算晚的。」他認爲,考試是工業時代產業,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上課方式不改變,臺灣的十二年國教一定會失敗。

若循此脈絡來看,十二年國教造成的的改變不只在制度,更在觀念;不只是對學生、家長,同樣也對老師形成挑戰;受影響的不只是國中端,還有高中端;改變的不只是入學方式,還有教學方式,以及整套教育觀念的大翻轉。

觀念的翻轉〉學生纔是教育主體,不再追求標準答案

迎接十二年國教時代來臨,對於已經習慣用考試領導教學、分數至上的人而言,最大的衝擊來自於觀念。過去大家認爲紙筆測驗是最公平、最能夠評量學生實力的方式。但是,社會型態正在劇烈改變,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與能力,光是會回答紙筆測驗要求的標準答案,已經不足夠。

不妨把視野放大來看,近幾年來很多人大聲疾呼,臺灣產業應該改變「降低成本」「代工模式」,改往創新、設計方向發展,才能夠再造下一波競爭力。但是,這不只是產業的困境,也正是臺灣教育制度的寫照:當我們所培育的人才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只被要求背誦標準答案、重複練習以求高分時,如何能夠在進入職場後立即脫胎換骨,成爲具有創造力的人才?

表演工作坊創辦人賴聲川說:「創意,就是問問題的能力。」亞都麗致大飯店董事長、公益平臺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同樣多次強調,面對未來,會問問題的能力遠比寫答案的能力更爲重要,「一個好的問題,往往不會有標準答案,但會有一段探索答案的過程。」

這段過程,正是創意產生的來源,也是學校教育應該教給學生的關鍵,可惜的是,臺灣教育體系長期以來就只重視標準答案的背誦,而忽略思辨能力、整合跨領域知識的能力。而更令人憂心的是,「標準答案」的影響力不只在教育場域,影響所及,甚至連人生也有標準答案。

舊教育體育違反天賦發展

嚴長壽在《教育應該不一樣》中寫到,過去我們的教育目標非常單一,似乎只有讀大學、拿博士、找到令人稱羨的好工作,纔是人生正途。卻忽略了,其實每個人天賦不同,適合發揮的領域不同,不可能用單一標準來衡量。但是,當人生有了標準答案的侷限之後,很多人就失去了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

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一書中寫到:「迎接未來的唯一辦法,就是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盼能因而培養更高的應變力與產能。」作者肯.羅賓森(Ken Robinson)直指,過去的教育體育與人的天賦發展背道而馳。

羅賓森在TED發表經典演說《逃出教育死亡谷》時分析,人的天賦發展有三個重要面向,一是必須廣泛開發不同天分,孩子才能茁壯,這樣的天分不只是數學、理化等基礎學科,還包括人文、體育、藝術……等。

第二個重要面向是,孩子天生就會學習,而好奇心則是推動學習的驅力。好的教師則在引導學習興趣上面扮演最關鍵的角色,所以教育體系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老師,而不是某個學校或教育制度。

第三個面向則是,人生的本質就是創造,喚醒人生而具有的創造力纔是教育的核心,因爲每個人天賦不同,所以,教育當然不該採用一致化的方式。教育非機械系統 學習纔是重點

在這個網路上被許多人流傳分享的演講中,羅賓森的關鍵提醒是:教育現場不是機械的系統,而是人的系統,「不像工廠,只要調幾個參數,就能夠提高良率,或完美航向未來。」「學習」纔是教育的重點,「沒有學習,就沒有教育,」羅賓森說,所以學生纔是教育的主體,而教育體系必須打造出重視好奇心、個別性、創造力的環境,才能夠讓學生想要學習。

教育應該是爲每個孩子量身打造的個人化經驗,而非一致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觀點對於在臺灣填鴨教育體系成長、追求標準答案的家長們而言,是相當大的衝擊和挑戰。

其實,不只臺灣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目前世界許多國家也都在進行教育改革。羅賓森指出,教育需要的不是微調,而是完全的轉型與徹底的改變;而且,一個國家的教育成功模式,不見得適用於另外一個國家。但這樣的成功經驗,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究竟教育的初衷是什麼?教學現場的改變〉每所學校都可以是明星高中職

在面對這次教育體制的巨大轉變之際,其實,有許多學校、老師早已經默默準備好,用不同的教材、教法,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喚起學習動機,培養下一代面對未來的競爭力。例如板橋高中就推出「研究法概論」課程,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像是融合歷史科、熱門電影和資訊科技;還有結合國文、生命教育、社會領域及資訊科技爲輔的跨科教學,都大受好評,甚至讓學生以能夠參與課程爲榮。

規劃課程的國文科老師蔡玫芳也表示,生命是一場學習,學生透過這次教案,在別人的需要裡,看見自己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有別於以往的傳統教學,」我們將學習主導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開始正視自己的力量,體認到自己身爲社會一分子的責任。」

還有,「自主學習」是十二年國教最重視的一環,明德高中的老師們運用創意與熱情,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創意環境,無論是下課時在數學題目之間玩遊戲生,還是拿着採集機器鑑識指紋扮演柯南,都讓學生不再恐懼數學,燃起學習的興趣。

很多學生害怕的英文,在教學現場也開始出現不同的學習模式。中和高中英文老師郭慧敏的專題課沒有評分標準,也沒有標準答案。老師要訓練同學的,不是知道什麼是正確解答,而是自己找議題,自己開發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進入十二年國教時代之後,「明星高中」並不會被消滅,只是明星的光環不再僅限於少數幾所學校,也不會只限於大都會區域。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林騰蛟表示,過去常有家長和學生覺得在新北市「找不到好學校」,所以,如何讓新北市高中職的辦學,能夠滿足家長和學生的需求,成了新北市教育局在迎接十二年國教之前的重要挑戰。像是打造社區高中、特色高職,他相信,只要用心規劃,再上老師們的合力投入,每所高中都能擁有與衆不同的特色,自然可吸引具有不同天賦的學生前來就讀。

家長放手 才能成爲孩子的推手

除了學校與教學現場的改變之外,其實,家長也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新竹市政府教育處處長蔣偉民坦言,的確有不少家長一方面因爲自我成長經驗,會限制孩子的生涯選擇,但卻又要求學校培養出孩子的各項自主能力,希望孩子能夠自己做出選擇,往往造成兩方的衝突。

「家長對孩子的安排,未必會是最好的,」蔣偉民舉例說,像是目前正夯的行動軟體、智慧型手機產業,在10年前根本就無法想像。嚴長壽也指出,臺灣有太多人走「從衆」的道路,之前一窩蜂當「科技新貴」,前陣子則流行念餐飲科,卻沒有真實瞭解,這樣的道路是短暫的趨勢,卻不見得適合每個孩子。

「家長應該是孩子的諮詢者,而非決定者!」蔣偉民說,桃竹苗地區曾經統計,國中生選填志願時,有82%的第一選擇是問家長;導師以58%居次;接下來是輔導老師的46%、同學的40%。顯然家長的影響力極大,甚至超過專業的輔導老師。

因此,他特別提醒家長們,盼望孩子能夠達成自己的夢想當然是人情之常。但是,時代潮流在改變,每個人的天賦、興趣不同,面對的未來挑戰也不一樣,家長可以營造良好的求學環境,但是不妨放手,觀察孩子的性向,協助孩子做出自己的生涯規劃。

十二年國教上路匆促,過程也引發許多爭議,但是新北市板橋高中校長高栢鈴認爲,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來,十二年國教是讓各所高中思索發展各自特色、讓教學正常化,並且引導孩子發現自我天賦的契機。羅賓森指出,過去的教育像是製造業,對於不同學生採取一致的教學方式。但教育不該是製造業,而應該是農業,農夫所做的是打造最合適的環境,讓每顆種子長成它原本最好的樣子。

正如嚴長壽所說:「教育應該是爲青年人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如何走出考試領導教學的侷限,讓臺灣的孩子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舞臺,纔是推動十二年國教最重要的意義與初衷。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教育專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