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鑫:搬開“絆腳石”,中美探月合作空間廣闊

來源:環球時報

日前,嫦娥六號探測器已在月背成功完成月球樣品採集,如今已在“出差”的返程途中,預計25日降落,一系列進展得到多國高度關注與積極評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納爾遜也一改此前態度,對中方表示祝賀,並稱美中之間在包括火星探測等領域開展了良好合作,雙方有許多消除衝突、進行合作的機會,對同中國增加太空對話與合作表示歡迎。

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都將航天作爲國家發展的重點戰略部署。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從中國發射火箭送美國衛星上天的商業衛星發射合作,到聯合組建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航天合作工作組,再到形成中美政府間民用航天對話機制,幾十年間中美航天合作經歷了多個階段。兩國主管部門還曾應美方要求,建立了中美火星探測器軌道數據交換機制,保障雙方火星探測任務長期順利運行。總體上看,中美兩國在民用航天、商業航天和科研領域合作一度保持了相當高的熱度。

然而,受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影響,美國政界對中國航天抱持迴避甚至封鎖和敵對的態度,讓中美航天合作處處受到掣肘。1999年,在《考克斯報告》中,美衆議院無端指責中國通過商業發射竊取美國導彈技術,進而“危害美國國家安全”;2011年,美國出臺“沃爾夫條款”,禁止NASA使用任何聯邦資金與中國政府或中國國有企業進行雙邊合作與交流,包括科研項目、會議、訪問等,爲阻礙中美航天合作進一步“加碼”。同中國任何形式的合作,NASA都必須首先獲得美國國會批准,嚴重影響了中美科學家在航天科學、技術交流以及聯合研究項目上的潛在合作機會,在美國科學界內部也飽受批判。2013年時NASA曾因禁止中國科學家參加學術會議而遭到美國科研人員的強烈抵制,美方學者認爲這種“針對性歧視”損害了中美科研人員間的聯繫,完全是“不幸的政治問題”。

事實上,美國試圖“孤立”中國的舉動並不成功。嫦娥六號上搭載了包括歐洲空間局(ESA)、法國、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國的國際載荷,一同參與中方的科研合作。去年10月,在中國國家航天局公佈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分發指南以及嫦娥八號任務合作機遇公告,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科研人士申請合作表示歡迎後僅一個月,NASA便遊說美國國會,允許研究人員繞過“沃爾夫條款”,向中國提出了月壤研究申請。而在嫦娥五號月球樣本國際借用申請第一次會議審查會議上,總計10位申請者中有5位來自美國。據NASA表示,分析這些月球樣本可能會爲月球的地質歷史帶來新的科學見解,併爲其未來的月球探索計劃提供參考。可見,美國國內對中美航天合作的價值有清醒認知,對重啓與中國進行太空探索合作也有一定期待,唯一的阻礙就是美政客放不下的“絆腳石”,築起高牆把自己攔在了前景廣闊的航天合作大門之外。

假如美方能夠取消“沃爾夫條款”等一系列政策與法規限制,積極與中方展開合作,不僅能夠直接推動人類月球及深空探索領域的科技進步,還能在多個維度上加速全球科研合作、增進人類福祉。首先,作爲航天科技強國,中美開展合作將彙集全球頂尖人才、技術和資源,極大加快對月壤的分析和研究速度,促進人類形成對月球、地球乃至太陽系歷史和演化的深刻認識。其次,科研合作有助於雙方在航天採樣、樣本分析等方面的交流與創新,從而研發出更高效、精準的科研工具,其外溢效應將惠及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再次,中美在太空領域的合作還將爲國際社會樹立合作典範,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環境日益複雜的背景下,展現兩個大國相向而行的可能性與前景。最後,雙方合作產出的突破性成果能夠激發全球公衆特別是青少年對太空探索的興趣,鼓勵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到科學、技術、工程等領域,爲人類的逐夢星海儲備人才。(作者是中國航空工業影像中心策劃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