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的最後“三把火”與阿里雲的“三道坎”

時隔十三年,中國再次迎來亞運會,這一次在“數字之城”杭州。

杭州亞運會將成爲歷史上首屆雲上亞運,其賽事核心系統由阿里雲智能集團支撐。這家14歲的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除了爲“神經中樞”提供支持之外,還爲杭州亞運會提供了一系列“雲上應用”。

通義萬相進行現場AI繪畫;智能媒體編輯幫助參會媒體實現新聞素材的快速上傳與加工;杭州亞運會AI郵折可快速生成專屬明信片,郵票也是AI創作的杭州城市地標……

9月8日,時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張勇在參與火炬傳遞儀式後表示:“正全力做好技術備戰工作,爲亞運保駕護航。”

然而兩日後,張勇“急流勇退”且“一退到底”,僅保留阿里合夥人職務,阿里雲董事長與CEO由阿里巴巴CEO吳泳銘兼任。

9月,一直是阿里巴巴內部的慶生月份,但今年對阿里雲來說很不一般。一面沐浴着數字科技改造大型賽事的高光,一面執行上市籌備期內的分拆計劃與管理層交接,外加增速放緩、市場份額下降等壓力,阿里雲的疲態尚未完全脫去,距離張勇所期待的“比肩阿里巴巴”也仍有極大差距。

大模型、價格戰、拆釘釘曾被認爲是張勇兼任阿里雲CEO之後的“三把火”,但時至今日,“三把火”仍未燒開阿里雲上市路上的“三道坎”。

01“三把火”背後,阿里雲霸主堪憂

第一道坎,來源於過去,是阿里雲如何維持行業霸主地位。

4月,阿里雲正式推出了大模型“通義千問”,並在之後陸續推出“通義聽悟”“通義萬相”,不停完善大模型產品,實現從音視頻、圖片、文字等內容的覆蓋。

在張勇的計劃裡,阿里雲希望不僅提供某項技術,而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技術棧,其中包括亞洲最大的雲基礎設施平臺、功能豐富的PaaS平臺及AI大模型服務。

由於並沒有在大模型上搶到先機,阿里雲在戰略上選擇開源,其通義千問系列是國內首個開源大模型,允許免費商用。同時,在開源社區開發者的爭奪中,阿里雲的“魔搭”(ModelScope)又和百度開源學習平臺“飛槳”短兵相接,在開發者數量、模型數量方面展開競爭。

同樣是4月,張勇對外宣佈了阿里雲史上的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降價幅度最高也達50%。

除面向客戶的產品降價外,面向代理商的佣金大幅提升。阿里雲全球銷售總裁蔡英華在阿里雲合作伙伴大會上宣佈,分銷夥伴的專屬市場規模擴大5倍,從20億元提升到100億元。

兩項重磅舉措背後,是阿里雲的增長困境。2018年財年開始,阿里雲的營收增速分別爲101%、84%、62%、50%、23%,一路持續走低,到2023財年,更是驟然降至4%。

市場份額上,阿里雲正面臨華爲雲的追趕。據Canalys數據,2023年第二季度,阿里雲在中國雲服務市場收入份額達39%,儘管排名國內第一,但阿里集團的重組使得阿里雲的未來戰略暫不明朗。華爲雲以19%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同比增長14%,正在穩步縮小與阿里雲的差距。

政務雲市場上,據IDC數據,2022年政務公有云市場份額前兩名依次爲天翼雲、華爲雲、阿里雲屈居第三;而市場空間與份額更大的政務專屬雲市場由華爲雲、浪潮雲、紫光雲包攬前三。

除了三甲之內的老對手外,運營商雲氣勢正盛:天翼雲2022年收入達579億元,同比增長107.5%;移動雲2022年收入爲502億元,同比增長108.1%。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張勇打出了價格戰與大模型的組合拳。

張勇的第三把火是將釘釘拆分,這被解讀爲阿里雲改善財務狀況的必要道路,也象徵着“雲釘一體”戰略的失敗。“雲釘一體”是張建鋒在2020年提出的戰略,將阿里雲和釘釘實行“強綁定”。

對阿里雲而言,釘釘有大量免費客戶帶來的大量數據,是一項較重的財務負擔。對釘釘而言,獨立之後也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嘗不是好事。

回顧張勇在執掌阿里雲三個季度的“三把火”,打價格戰是拓寬用戶規模、維繫客戶生態,發力大模型是謀求增長空間,拆分釘釘是瘦身輕裝上陣,也是上市鋪路的一部分。張勇離開後,繼任者在戰略上的不確定性是阿里雲在籌備上市、穩固行業地位中最大的挑戰。

02仍未實現的獨立性

阿里雲的第二道坎,來自於當下,原定的上市計劃大概率將擱淺。

3月,在“公司24年來最大的1+6+N組織變革”中,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了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

張勇當時表示,未來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2個月後,阿里巴巴董事會批准了阿里雲完全分拆並探索獨立上市的計劃,實施週期是12個月。同時,張勇將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專職擔任阿里雲董事長兼CEO。

這在商業史上並不多見。2022年底,張建鋒卸任阿里雲CEO後,張勇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身份兼任了阿里雲CEO,被外界解讀爲“過渡”。五個月後,這一“過渡”的走向變得更加複雜——控股集團的CEO轉向業務集團的CEO。

彼時的阿里巴巴透露,阿里雲希望在上市過程中保持獨立,張勇不宜再同時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與CEO職務,另外阿里雲現在正處在向上發展的最關鍵時期,需要張勇專職投入。

時間來到9月,阿里巴巴董事會接受了張勇卸任阿里雲董事長與CEO職務的請求,阿里雲董事長與CEO將由集團CEO吳泳銘兼任,這顯然也是權宜之計。

這一變動不僅與四個月前張勇專職擔任阿里雲CEO的拆分思路相悖,也不符合任何資本市場關於企業獨立性的要求。擬上市企業需要實現資產、人員、財務、業務、機構等方面的獨立,單是高級管理人員的交叉任職便不符合人員獨立性。

在隨後的公告中,阿里方面表示,阿里雲智能集團的分拆計劃將繼續執行,並另行爲其委任管理團隊。

由“過渡”取代“過渡”,代表着阿里雲管理層的調整還將繼續。同時,管理團隊的變動或將對張勇此前“12個月內完成分拆上市”的計劃產生影響,阿里雲的上市步伐或將放緩。

03“第二增長引擎”的快速發動

阿里雲的第三道坎,是能否決勝於未來,取決於阿里雲能否抓住技術風口併成功成爲阿里巴巴集團內“第二增長引擎”。

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阿里雲一直被寄予厚望,前者希望走通技術路線創造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在電商業務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依雲而生的AI產業新機遇,無疑是阿里雲在國內雲市場上再發力的好機會。

在AI帶來的新增量尚未釋放之前,阿里雲作爲全球第三大、亞太第一大的雲服務商,在集團內部也被稱爲“第二支柱”。但從營收規模上來看,阿里巴巴2023年第二季度營收爲2341.56億元(約322.92億美元),阿里雲同期營收爲251.23億元(34.65億美元),佔比剛過10%。

在全球IaaS競爭中,市場份額呈現斷層式差距。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數據,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的市場份額分別爲40%和21.5%,亞馬遜AWS在2022年收入超過480億美元,微軟Azure年收入近260億美元,阿里雲雖然排名第三,但年收入只有92.8億美元,大幅落後於微軟Azure。

故而不管是從國內競爭的地位穩固,還是從國外市場的銳意進取而言,阿里雲的增長需求都極爲迫切。儘快調整,尤其是掌舵人選的快速確定,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阿里雲至關重要。

至少在大型賽事層面,從東京奧運會到北京冬奧會再到杭州亞運會,阿里雲這一“第二增長引擎”,正在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