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建立海纜防護預警系統

(圖/TPE提供)

2025年1月3日上午,我國連接美、日之國際海纜「橫太平洋快速海纜」(TPE),在臺灣基隆野柳東北、距離淡水約68.17公里(約39浬)海域,疑似遭懸掛喀麥隆旗幟、搭載大陸籍船員之「順興39號」貨輪勾損。

雖然此一事件對臺灣的聯外通訊與經濟活動並未造成嚴重的損失,但由於「順興39號」在事發當下的航跡十分詭異,讓人懷疑整起事件或許並非單純的意外,可能是蓄意爲之;再加上近3年,我國每年平均發生7至8次海纜斷纜事件,引發各界對臺灣聯外海纜在安全防護上的關切。

不排除是中共計劃性的行動

平心而論,外界對中共利用民間船舶蓄意破壞我聯外海纜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因爲藉這種可用「意外事件」來遮掩的手段,中共就可以掌握臺灣聯外海纜在海底的精確位置與深度;並根據這些資訊,規劃日後對我聯外海纜實施破壞的地點與方式。

如此一來,中共就有可能在武力犯臺前夕,於同一時間破壞臺灣對外14條國際海纜,和10條國內海纜的大多數、甚至全部,一舉癱瘓臺灣的通訊,以便在破壞行動的當下,對臺灣民衆造成極強烈的心理震撼,重創國人的民心士氣。

爲迴應外界強化海纜防護的要求,國安單位在事發後不久,就提出「加強海纜周邊海域重點巡檢」、「強化多元異質通訊備援能量」、「完備海纜設施防護演練」、「推動國際交流提升合作聯防」與「加強權宜輪登檢管制通報」等五大應處措施;國防部也在例行記者會中表示,日後將依據海底電纜的位置,於宜蘭頭城、淡水、八里、澎湖、屏東枋山等鋪設海底電纜海域,劃設重點監視區,運用雷達及電子情搜等,加強區域監控和水面目標掌握,並強化與海巡署間的情資交換與通報機制。

以「加強海纜周邊海域重點巡檢」爲例,在海巡署迄今仍未配備可在我24海里鄰接區外之「專屬經濟海域」,長時間執行海洋巡邏任務的中、大型無人機,國防部目前也只有少許中型無人機的情況下,所謂的「加強重點巡檢」,到頭來還是隻能長時間、不間斷地派船艦,在新設立的重點監視區海域附近巡邏。

但這種做法,不僅大幅增加船艦與人員的消耗,在防範與反制效果上,也未必有想像中的高,因爲缺乏關鍵的預警系統支援。

雖然國防部與海巡署都表示「會針對各海纜線路登陸點外海周邊海域及(電子)海圖所標示之海纜區域,列爲重點監控海域,並要求各單位運用雷情、海情及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加強海域監控」;但不論是陸地或船艦上的平面搜索雷達,同時間出現在雷達幕之大小船舶的訊號非常多,光憑操作人員的雙眼,恐怕很難在這麼多的動態訊息中,及時發現可疑的現象。

因此,若國安單位想大幅強化非戰爭時期對海纜的保護,恐怕還是有必要運用現有技術,開發出一套海纜防護預警系統。除了將雷情、海情及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訊號,與重點監視區的電子海圖整合,形成共同圖像外;還要設法援引電腦輔助決策與人工智慧的協助,做到當有船隻在重點監視區內或外圍一定距離內,出現異常行爲時,系統能自動發出警告,提醒值勤人員採取應變措施。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不能只靠岸上與艦上戰情中心人員的雙眼。

不過國人也該認清,戰時若臺灣聯外海纜全遭切斷,其實對國軍的通訊與聯合作戰戰力僅會造成微小的影響,受創嚴重的主要是其他政府部門與民間的通訊。

雖然理論上,可透過低軌衛星與中軌衛星等手段,於短時間內恢復對外通訊;但因爲政府未來所持有的低軌與中軌衛星接收終端的數量有限,屆時恐怕只能維持若干重要政府功能的運作,不太可能有餘力應付民間龐大的通訊需求。(作者爲淡江大學整合戰略與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