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義賣志願服務等 家長吐槽:孩子業餘任務太多
“上週才交完一篇徵文,這周還有一篇,週末學校還組織了跳蚤市場活動。”近日,廣州一名家長在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感嘆說,孩子的“業餘任務”有點多。寫徵文、義賣、設計班徽、志願服務,甚至還有上街找錯別字……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廣州中小學課外活動不斷創新,一方面獲得不少家長點贊,認爲能給孩子帶來收穫;但也有不少家長抱怨,認爲這些課外活動增加了孩子的負擔。
教別人學粵語自己收穫也不少
“要上街找招牌的錯別字?麻煩。”市民周先生的孩子在讀小學五年級,周先生告訴新快報記者,上兩週接到學校的通知,要家長帶着孩子到街上尋找各種店鋪招牌、海報或者告示牌的錯別字。“我記得自己讀小學的時候就幹過這種事,當時還有指標。”周先生告訴記者,剛開始他對這個任務比較牴觸,不過小孩反而很有興趣。抱着順便逛街的想法,他在週末帶着孩子出去找錯別字了。
“結果根本逛不成街。”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周先生有點哭笑不得地說,“小孩看到每塊告示牌都要站在前邊研究一番,比遊客看得還仔細,發現有可能錯的地方還要我馬上用手機查,態度比做題還認真。”一天下來,父子二人雖然沒有找到中文錯別字,卻發現了幾個英語翻譯錯的地方,有幾次兩人還爭得臉紅耳赤,最後只好讓小孩抄下來回去請教老師。“一天下來最後發現還挺有趣的,不但他學到了東西,我也有收穫,能出去走走就完成一項作業總比周末待在屋裡寫作業強。”周先生表示。
對於學校佈置的特殊作業,家長李先生與周先生一樣表示贊成,認爲這樣的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興趣。李先生的小孩在天河區讀初二,之前曾報名參加學校組織的給外來工子女教粵語的志願活動。“這樣既幫了別人也增加了孩子學習粵語的興趣,他一開始沒準備好,就去跟小朋友聊天,結果發現不行,上了一節課回來後乖乖找資料備課。”李先生介紹,學校沒有這方面的課程,通過這一類的志願活動,孩子可以學到更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這就是他認爲的課外活動的意義所在。
家長要找熟人幫小孩設計班徽
家長徐先生的孩子今年讀二年級,他說,孩子在一年級入學發生的事情依然讓他記憶深刻。在入學之後不久舉行的家長會上,班主任提出,因爲學校要組織校運會,每個班都需要有一個班徽,希望同學們和家長們踊躍提供設計方案。“一開始是我兒子自己畫了一個方案准備交上去。”徐先生說,本以爲這種任務就是讓小學生隨便發揮一下,開始時不太在意,可是上交那天的中午就接到了小孩的電話,說有些同學交的是電子稿,看上去比自己畫的認真多了,哪怕與其他手工畫的同學比,自己的作品也太隨意了一點。“要改!要幫忙一起改!”他從電話裡聽出了兒子的意思。於是,父子倆研究了一個晚上,用電腦畫板畫出來的效果還沒有手繪好,“小孩說這是老師第一次佈置的任務,總不能與其他同學差太遠了,還主動提出加班加點再想想。”徐先生告訴新快報記者。
爲了讓小孩好好休息,徐先生只好向一名從事設計工作的朋友求助,把小孩的初稿拍照發給朋友,讓朋友再潤色一下……“聽說有的學校做班服也要家長幫忙做設計,有要求高的還要打板出初樣,根據初樣再修改。徐先生笑着說。
新快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商家瞄準學校需要辦活動但資源有限的機會,借承辦的名義把商業元素帶到校園中,這是家長普遍的擔憂。
10月19日,看到學校老師介紹某種金融產品,一位小學生家長感到很意外,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商品爲什麼可以進校園?
這名家長告訴新快報記者,學校老師在介紹商品的時候,把家長“自願購買”這一“重要的事情”連講了三遍,廣而告之。
無獨有偶,上述家長還反映了一些問題。此前不久,他收到學校發給家長的信息。其中,有一個通知的內容是:爲了配合相關部門的計生工作,需要家長填表和交計生證明覆印件,此外還有對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介紹。“難道這些也是學校的工作?”該家長表示不能理解,但最後還是配合完成。該家長稱,對學校老師向學生介紹商品的做法完全不能接受。“假如家長隨意在老師家長溝通平臺上發佈商業廣告和活動,老師和其他家長會怎麼想?”
過程比結果重要
對於名目繁多的課外活動,家長有贊有彈,不過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廣州市內各中小學的教師對此反應淡定。有學校校長表示,教育是立體式的,讓學生參與校內外的活動,是融合教育的出發點。有小學教師表示,學校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家長不必太緊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不用打分”,“過程比結果重要”。
“其實就是一個給家長和孩子更多時間相處的機會而已,這和考試不一樣,不用打分。”陳老師是在黃埔區一所小學的班主任,她告訴新快報記者,留意到網上吐槽學生經常被要求寫徵文參加各種比賽的文章,“有的學校的做法是把徵文和語文課佈置的作文合併,這樣就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否則有家長會有意見。”陳老師坦言,學校有時候接到各種徵文的約稿,老師也很頭痛,“不給面子不參加不行,參加了又自然希望拿到好成績”。
陳老師建議家長不必太緊張。“以設計班徽爲例,大部分班級都會遇到參加校運會的情況吧,總不能美術老師給幾十個班各設計一個班徽,班主任發動同學或者有這方面技能的家長幫忙設計也是情有可原。”她說,遇到這種事,首先是家長要放輕鬆一點,然後還要引導孩子不要進行攀比,小孩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做得好不好,可能和以大人的角度看的結果不一樣。在校方看來,這種集體課外活動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機會,如果太突出個人反而與初衷背道而馳。另外,課外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有所收穫,“手工作業到最後都是拼家長”的觀點完全無助於達到這一點。“一句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是我們一直在引導家長的。”陳老師告訴新快報記者。
一位小學校長表示,該校開辦課外活動有幾條原則。首先當然要判斷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價值,沒有這個最關鍵的標準就會背離融合教育的初衷。其次,還要考慮是否含有商業因素,如果有就需要慎重。同時,學校也會考慮課外活動給學生和家長帶來的額外壓力,如果學校近期的活動已經比較多,就不宜再組織新的活動。最後,活動能否辦起來,還要看活動與學校特色文化有沒有聯繫。
“校方一般從以下幾點去策劃安排活動:一是與學校特色關係密切;二是沒有商業因素或商業能與教育匹配;三是若由社會機構承辦,最好能與教育行政部門聯合舉辦,這樣較易發動起來,成果也較有權威性。”該校長向新快報記者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