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能源”逆天改命,未來可期!

說“中煤能源”逆天改命,並不誇張。

同樣是煤炭企業,也同樣是央國企,中國神華和陝西煤業就要舒服多了。

前些年中煤的負債問題、分紅問題、減值計提問題等等,一直都備受人們的質疑。

當然這些問題也確確實實存在,因爲中煤的前期命運,相對來說要艱難很多很多。

作爲我國第二大煤炭企業,母公司2020年才進入世界500強,可見這一路走來有多麼不容易。

一、公司

中煤能源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中國煤炭進出口總公司”,不算早。

但是40多年的發展,既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創業史,也爲我們整個能源改革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有一套中國煤炭發展史的書籍,沒事的時候就會翻一翻,參與能源改革的央國企非常多,而中煤在裡面起到了關鍵的紐帶作用。

以前擁有煤礦的企業非常多,不管是央國企,還是民企,但是大型優質煤礦其實不多,別看我們的煤炭儲量好像很大,其實很多煤礦的品位並不高。

把本就沒有優勢的煤礦,分散在多家企業手裡,顯然不可能有競爭力。

所以後來在“供給側改革”的時候,把多家非煤炭主業公司旗下的煤礦,都轉給了中煤,比如國投、保利、中國鐵工等等。

其實中煤最開始的時候,煤炭資源很少,從公司名字也能看出來,既然是取名進出口公司,主營業務就是做貿易煤。

即便是到現在,貿易煤的銷量也要高於自產煤,不過已經越來越接近,差不多各佔一半。

今天這個產量,還是經過幾次大規模重組纔有的。

首先是1997年把“平朔煤炭”併入進來,從此成爲公司的絕對主力軍。

上圖就是中煤的四大金剛,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收1094億,平朔集團就貢獻了近200億。

然後1999年的時候又重組了一次,不過這次收穫最大的不是煤礦資源,而是機械裝備和化工技術,這也爲後來公司發展煤化工打下了基礎。

再到2003年的時候又重組了一次,而且這一次名字都改了,變成“中煤能源集團”,可能是覺得旗下已經有不少煤礦了,再叫進出口公司不太好。

後來2006年在香港上市,2008年又在上交所上市,這個時候煤炭產量剛好突破1億噸/年。

這個數據很重要,因爲2023年公司的商品煤產量也才1.3億噸。

意味着15年的時間才增長了3千萬噸,這還是去年大增了一千多萬噸的結果。

當然商品煤產量和原煤產量是有一點區別的。

然後到2015年電力系統改革後,煤炭也跟着進行了大重組,也就是這一年後把十多家央企的煤炭資源,都併入了中煤,比如保利能源就是2017年併入的。

從常規角度來理解,中煤能源應該借勢扶搖直上纔對,但是事實上並沒有,煤炭儲量是大增,但是產量直到2023年才呈現大幅度增長的勢頭。

到2022年末,公司擁有礦業權的煤炭資源量268.6億噸,證實儲量140億噸。

中國神華的資源量也才327.4億噸,可開採儲量135.3億噸,證實儲量31.4億噸。

大家要注意煤炭儲量的分類,一般會有資源量、可開採儲量、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

資源量很簡單,就是不管能不能挖出來,或者不管有沒有挖的價值,只要探明瞭大概有多少儲量,那都屬於資源量。

可開採儲量就是字面意思,有經濟價值可以開採的部分,但這只是評估數據,會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爲它包括了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

其中證實儲量是沒任何問題,已經通過工程技術證明了的,比如已經挖了坑道,或者通過三面鑽孔圈定等等方法,不管是儲量還是質量,都已經看得見摸得着。

而可開採儲量的不確定就在“可信儲量”上面,這個很複雜,雖然也已經初步探明瞭大概情況,但是由於每個煤礦的特點、採礦技術、基礎設施、地理位置等等因素都不同,所以最後不一定會開採。

很多人對礦業公司都有一種誤解,下面這幾句話希望所有關注礦業公司的朋友認真思考。

不管是資源量還是可開採儲量,還是證實儲量,都沒有太大實際意義,因爲這是動態變化的。

千萬不要拿公司的這三個指標去估值,一定會踩坑裡。

很多人簡單的認爲公司旗下有多少儲量,每年能產多少,然後算出可以挖多少年,然後根據這個年限給公司估值,甚至還有把儲量折算成現金流來估值的,這是沒意義的。

要記得礦業公司的業績與儲量沒關係。

不只是煤炭企業,任何資源型企業都是如此。

邏輯很簡單,任何礦都是挖不完的,如果說挖完了,那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成本太高,第二種是挖得不夠深。

換句白話來說,你從你家的下面一直往下挖,任何資源都有可能被你挖出來,包括金子。

但事實上不可能,因爲前面那些年產生不了經濟效應,所以你會沒飯吃,即便不考慮經濟效應,很可能挖一輩子依然深度不夠。

要知道地球半徑平均約6370千米,我們人類目前能挖出最深的洞,也就12千米多一點。

所以儲量唯一的意義就是決定了公司的規模,至於業績,主要還是要看成本和價格。

而成本主要由開採成本和運輸成本決定。

開採成本取決於煤礦本身,比如新疆煤炭之所以有優勢,就是因爲露天煤礦開採成本低,開着大型採礦設備直接挖就行。

運輸成本當然是取決於距離,比如淮北礦業因爲在安徽,東南沿海又是火電站的聚集地,所以儘管開採成本沒有優勢,但是運輸距離短。

我們今天的主角“中煤能源”,吃虧就吃虧在煤礦資源質量不怎麼樣,導致開採成本比較高。

因爲雖然吸收了很多兄弟公司的煤礦,但是這些礦在他們手裡本來就是因爲品位不好沒能發揮出經濟價值。

不過煤礦工程建設基本上還是都有一定底子的,所以證實儲量達到140億噸,比中國神華的31.4億噸足足高出一大截。

上圖就是中國神華2023年半年報公佈的信息,也不要覺得才31.4億噸就是不行,實際上肯定不止,只是神華不着急去證實,反正慢慢挖就是。

所以對比這個數據沒意義,用這個估值更是毫無根據。

中煤能源不缺煤炭資源,缺的是開採技術和工程建設,很多煤礦拿回來後必須要重新建設基礎工程,或者大幅度技改,這是前些年公司壓力非常大的根本原因。

不過這一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從先開始,似乎已經開始進入收穫期了,這個問題下面還會細講。

二、業務

中煤能源和中國神華的業務幾乎重疊,只是雙方的側重點不一樣。

神華不但有大量煤礦,還有非常多的火電站,同時也有少量化工產品,當然運輸就更不用說了。

中煤規模要小很多,但是由於以前重組了煤化工企業,所以這一塊比神華大。

目前公司的業務主要是煤炭和化工。

1、煤炭

這兩年是中煤能源煤炭業務的快速發展期,就像前面說的,經過前些年的辛苦經營,似乎已經步入收穫期。

2023年商品煤產量1.34億噸,同比增長12.6%,基本上產多少賣多少。

商品煤銷量2.85億噸,同比增長8.4%。

但是產量雖然增長了不少,收入卻降低了。

2023年前三季度,煤炭業務銷售收入1323.7億,相比2022年的1512億,同比下降了12.4%,少收了188億。

這主要是煤炭價格下跌造成的。

如上圖所示,銷售價全系列下跌。

這裡有朋友或許會有一個疑問,爲什麼煤炭價格下跌,中國神華和陝西煤業影響卻不大?

尤其是2022年,神華營收3445億,同比增長2.78%,陝煤營收1668.5億,同比增長9.6%,而中煤營收2205.8億,同比下降了4.6%。

再比如2023年的中報,神華營收1694億,同比增長2.3%,陝煤營收906.6億,同比增長8.3%,而中煤營收1093.6億,依然還是同比下降了7.4%。

爲什麼只有中煤是下降的?難道煤炭價格不是影響所有煤炭企業嗎?

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就在下面這張圖裡面。

這是中國神華的三季報煤炭業績數據。

我們可以看到現貨價格2023年前三季度是621元/噸,相比2022年的801元/噸,確實下降了不少,但是銷量佔比只有10.8%。

最大頭是年度長協,銷量佔比達到60.2%,而價格是505元/噸,相比2022年的516元/噸,只下降了11塊錢。

另一個大頭月度長協,銷量佔比23.9%,價格是818元/噸,相比2022年更是隻下降了2元/噸,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實際上中國神華的煤炭價格波動並不大。

但是中煤不一樣,由於銷售區域不同,他的長協煤沒那麼穩定,所以受煤炭市場價影響會更大。

比如2023年的動力煤內銷,中煤賣了9114萬噸,但是價格只有532元/噸,相比2022年的626元/噸,下降了94元/噸。

而且煉焦煤的下降幅度更大,導致自產商品煤價格只有603元/噸,相比2022年的730元/噸,下降了127元/噸,下降幅度達到17.4%。

所以這是導致中煤能源營收波動比較大的第一個原因。

還有第二個原因,那就是神華的其他業務增長,補上了煤炭業務的下滑。

神華的煤炭毛利率也是下滑的,2023年的自產煤毛利率只有44.1%,相比2022年的50.5%,要下降了6.4%。

但是神華的發電收入卻增加了不少,彌補了煤炭的損失。

2023年前三季度發電營收680.5億,同比增長了9.2%,而且毛利率還上升了2.3個百分點。

這就是中國神華最大的好處,完美實現了“煤電聯動”,反正不可能再出現2015年之前那種煤電雙虧的情況。

不過中煤能源在電力和煤化工領域的佈局,也在逐漸加快,可能未來也會有更好的聯動效應。

2、煤化工

中煤能源的煤化工業務其實相對來說體量也不是很大。

主要煤化工產品有四類,分別是聚烯烴、尿素、甲醇和硝銨。

除了硝銨之外,其他三種我在之前講化工行業的時候,都很詳細的講過,這裡就不重複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往期內容。

比如《一篇文章看懂化工產業》這篇,懶得添加鏈接了,自己去搜。

中煤能源的煤化工業務比較穩定,2023年的銷量基本上變化不大,但是銷售價格卻下降了不少。

我們可以看到銷售價格同比變化這一欄,與煤炭一樣,也都是全系列下降。

2023年的化工行業價格確實不理想,連萬華化學都有一定影響。

中煤的甲醛主要是給自己用的,對外銷售的是烯烴和尿素,這兩樣都是絕對的剛需。

烯烴的價格6914元/噸,相比2022年的7514元/噸,跌了整整600元,下降幅度8%。

尿素的價格2408元/噸,相比2022年的2645元/噸,跌了237元,下降幅度9%。

煤炭和化工兩大業務的價格都下跌,就有了中煤能源2023年三季報的1562億營收,同比下降了10.9%。

中煤能源的煤化工不得不說之前的競爭力確實不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公司的煤化工之前一直依賴採購煤炭,因爲自己的煤礦建設沒能跟得上,所以成本比較高。

不過大海則煤礦2023年投產後,成本就會緩解,現在自供比例就已經超過80%,真是有點迫不及待的感覺。

那麼當化工產品行情不好的時候,基本上也能保證不虧本,可是一旦化工行情好轉,煤化工就會帶來一個驚喜。

3、發電

其實在中煤的財報裡面,並沒有把發電業務單獨作爲一個業務板塊,甚至只有寥寥數語。

可能是因爲目前體量還太小了,但是我覺得未來不一定會小。

中煤切入電力領域的時間也比較早,正式發力是2019年的事情。

這一年收購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座電廠,緊接着又收購了國投集團的5座電廠,讓全年新增裝機達到600萬千瓦。

然後2020年之後,開始進一步加速,還特意成立了“中煤電力”公司,專門新建電站。

根據中煤官網的信息,到2023年年中,公司在建和待開工煤電項目近2000萬千瓦,這可是過去四年的新增裝機規模。

如果這些項目建成,意味着中煤將有6000萬千瓦的火電站,這已經不算小了。

其實火電站已經不算一個好生意,因爲現在還有一半的煤電企業是虧損的。

很顯然未來賺錢的火電站,就是類似神華這種可以實現“煤電聯動”的企業,中煤能源應該就是這樣佈局的。

三、業績

對於中煤能源這樣特殊經歷的公司,不能直接看常規財務數據,而是應該抓重點,驗證公司的成長性。

首先我們來看負債。

這是公司的短期借款,區別非常明顯。

在2019年之前,一直都有好幾十個億的短期借款,但是2023年三季報,只有區區2個億。

應付款是流動負債裡面的大頭,基本上變化不大。

合同負債這幾年都有五六十個億,主要是銷售規模加大了,結算週期問題。

流動負債裡面還有一個大頭“其他流動負債”,以前規模也不到,就幾十個億,現在高達279.7億。

這主要是公司吸收子公司存款導致的,每年都要給利息。

然後另一個要付利息的大頭就是長期借款。

2023年三季報長期借款依然有455.5億,中間有過下降,但是2020年和2021年又拉上來了,所以整體變化不大。

現在每年都有200億以上的長期借款,轉變爲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如果負債規模不再繼續擴大,中煤能源的負債率會快速降低。

如果算上賬上900億左右的貨幣資金,很顯然中煤到了大幅度降負債的時期。

這一點從資產負債率能更明顯的看出趨勢。

如上圖所示,自從2015年負債率達到61%的頂峰後,就一直在下降,如今只有47.8%的負債率。

雖然與中國神華和陝煤沒法比,但是隻要繼續改善,是肯定會進一步下降的。

畢竟現在的現金流比之前好很多了。

前兩年煤炭價格好的時候,帶來四百多億的現金流淨額,這是降負債的主力軍。

不過近兩年的煤炭價格有所下降,現金流出現了回落,不過依然是遠遠高於淨利潤的。

煤炭企業其實降負債很容易,只要不買新煤礦,已有煤礦的基礎工程建設完畢,就沒有太大的資本開支,也就不需要多少資本開支。

你看中國神華如此大規模,每年的資本開支也就兩百多億,陝煤就更少了,每年就區區幾十個億。

因爲他們都很成熟,按部就班挖煤運煤即可。

中煤有點不一樣,前些年一直在擴產搞建設,所以資本開支相比於自身體量來說,要高很多。

如上圖所示,前些年一直都是在100億左右波動,但是近兩年是下降趨勢,2023年三季報只有66億,很顯然正在進一步下降。

說明那些質量不高的煤礦,已經整改得差不多了,旗下的平朔煤礦一枝獨秀這麼多年,我估計後面就是花開數朵了。

比如大海則、王家嶺等煤礦的產能都會慢慢起來。

那麼一邊是產量擴大形成很不錯的收入,另一邊是開支減少,等於是在爲以後的利潤打基礎。

另外影響中煤能源利潤的還有一個很大因素,那就是減持計提。

這也是很無奈的一個事情,前面說了公司旗下的煤礦很多都是重組或者收購進來的,必然會有一大堆歷史遺留問題。

每一家大量收購過的公司都會多少有這個問題,任何行業都是。

那麼處理這些遺留問題,只能不斷地計提,比如這些年中煤就一直在計提各種礦資源減值。

所以2022年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就高達88億。

相比於兩百多億的淨利潤來說,計提88億可想而知影響有多大。

不過我大概統計了一下歷年的計提項目,以及公司的主要資產項目,現在差不多也已經處理完了,未來基本上沒有大的資產減值了。

所以2023年的年報,應該就是一道分水嶺,讓我們拭目以待。

四、總結

中煤能源這一路走過來很不容易,經過這麼多年的消化,總算是一點一點的把很多低質資產給扭轉過來了。

當然降本增效的任務還沒有完成,負債率也還沒到優秀水平。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有問題就說明還有成長空間,其實中煤也算是煤炭界的一朵奇葩。

很多人看上煤炭,基本上是奔着分紅率和股息去的。

但是中煤能源顯然這一點還沒法和那幾個煤炭巨頭相提並論。

近三年中煤的分紅力度,都是歸母淨利潤的30%,在公司這麼難的情況,已經不小氣了。

神華那種分紅率60%的,是因爲公司沒有壓力。

我相信中煤進一步降低負債率後,肯定也會提高分紅力度。

所以總的來說,中煤能源的苦日子差不多快過完了,未來就是收穫期。

我做了下面這張《A股核心資產研究彙總》表,裡面精選了上百家優質公司,並附數萬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過的公司都會在上面這個表裡更新數據。

一起探索企業基本面的研究,收穫必然巨大。

小拇指,發財手點個贊......

#財經##煤炭##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