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孤獨症訓練康復:兒童孤獨症患者的親身歷程
重慶孤獨症訓練康復:兒童孤獨症患者的親身歷程
兒童孤獨症患者小王的親身歷程,該案例極其典型,典型的發育障礙症狀、典型的成長史、典型的併發症、典型的治療用藥及康復訓練,其過程對其他患者家庭有參考價值,也能讓大衆看到孤獨症患者家庭的艱難與堅持。
初見小王的時候並不愉快,是躺着進入我們視線的——更準確的說,雙手被約束帶縛於病牀上,小王用洪亮的聲音和平板毫無變化的語調不斷重複着“解開”“不能打人”“打人不好”。他的意圖表達的相當明確,然而望之難免古怪——他的表情無悲無喜,無委屈無憤怒,彷彿被束縛着的不是他,發出吶喊的不是他。走上前與他交談,其古怪似乎有了一些根基:怎麼被約束了?因爲小王不聽話了。怎麼不聽話呢?打人不好。不打人就能坐着和我們聊天對不對?解開,不能打人。解開。
重慶孤獨症訓練康復:兒童孤獨症患者的親身歷程
小王是一位典型的孤獨症患者,生活在他孤獨的星星上。一歲時會叫“爸爸媽媽”,但眼神從不看向父母,只是模仿着聽到最多最好發音的詞彙。到三歲,只會說疊音詞,仍然不與人對視,無法也無意與同齡小朋友玩耍。當父母開始帶小王出門時,從不對任何人感興趣的小王展現出了另一種喜好——柱子,任何柱子,小王在每一個路過的柱子前佇足,無人能理解是什麼吸引力他。
當父母試圖帶他繼續前進,小王開始發出尖利的刺耳的呼嘯,儘管其中並無任何慘烈情感,但足以引起衆人側目。父母帶小王輾轉於多家醫院,得到同樣的診斷:孤獨譜系障礙,也就是通稱的“自閉症”。沒有任何治療藥物,父母帶其走遍大小康復訓練機構,學齡後就讀於特殊教育學校,只求小王能擁有一點點自立的可能。
到16歲,青春期後,小王的教育、看護變得更加艱難。無法表達出能被多數人接收到的情感不代表沒有情感,生活在星星的小王同樣能感受到孤獨、悲傷、沮喪,這一切開始爆發。小王開始時常尖嘯,聲音中依然沒有情緒,但是這行爲本身卻讓人感受到他的無助,那無情而高亢鋒利的聲音讓人心驚膽寒。漸漸的,尖叫不足以釋放小王的痛苦,他開始顯得喜怒無常、時常摔摔打打,終於在一次割破外祖父的手後被送到了北醫六院,接受情緒不穩相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