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靠權鬥春藥,國民黨選情別想回春

藍營定調回到最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來打2020的選戰。圖爲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本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總是瞬息萬變,出人意表。2018年「韓流席捲下,國民黨意外讓15縣市綠地翻轉藍天綠營愁雲遍佈,初選風暴更加深民衆對2020再次政黨輪替的判斷。當國民黨自以爲形勢大好,黨主席吳敦義喊出國會86席目標,蔡英文卻漸漸起死回生,擊敗賴清德後,民調開始領先。根據本報最新調查,藍綠對決時,蔡以32.6%領先韓國瑜的25.7%。

事實上,被2018大勝衝昏頭的國民黨,至今仍並未脫離過去的痼疾李登輝時期消逝的兩岸核心論述與定位、跟不上時代的輿論攻防與政策溝通能力、一年又一年腐朽老化的組織人力、不問能力品德只問輩分血統醬缸宮廷文化,以及臭名昭彰的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這五大痼疾可說是國民黨的長期弊病,國民黨雖仍能在選舉中獲勝,靠的卻是政治明星的光芒,而非黨的價值觀與執政能力,當明星光環褪去,問題便迅速浮現,導致藍營一敗塗地。

在2014至2016年的兩次大選中,失去人民信任的馬政府和國民黨就連續遭逢大敗、跌入谷底,當時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爲國民黨將走向泡沫化,永遠無法重返執政。那藍營是如何面對這場亡黨危機?令人意外又不意外地,並非選擇改革,而竟是走向內鬥。

國民黨2016敗選時,以56%贏得黨主席補選的洪秀柱無力改革百年大黨的腐朽,反處處受到黨內建制派掣肘,陷入無止境的挺洪與反洪之爭。

在藍營鬥了個你死我活,拱手讓民進黨任性執政1年後,打着「綠懼人」形象,自詡最能抗衡綠營的吳敦義,最終以一輪過半之姿,擊敗洪秀柱、郝龍斌等人,當選黨主席。

對內,吳擁有洪所沒有的威望,足以穩住混亂的中常會、立法院和地方勢力,藍營也厭於內鬥而團結一心;對外,由於執政倒行逆施,蔡英文與民進黨已然成爲過街老鼠,蔡的施政滿意度在吳就任黨主席時,根據TVBS民調,剩24%。然而遺憾地,在國民黨最有改革本錢的時候,吳上任後卻想鞏固權力參選總統,未見任何真正改革,包含把黨主席改成一輪制、半套的地方主委直選及修掉總統兼黨主席。因此,在歷經了2次敗選、3次黨主席選舉後,國民黨仍是那個大家熟知的國民黨。

藍營未曾改善的糟糕體質,在2018九合一選勝之後展露無疑。「韓流」爲國民黨締造歷史性大勝,但韓國瑜終究只是一人,對藍營像是一劑特效藥,並非解藥。更火上加油的是,特效藥的療效反而讓許多本應被淘汰的建制派誤以爲疾病痊癒,紛紛爭權奪利,想趁着順風撈點好處。在這種氛圍中成形的初選,自然再次走向內鬥分裂,最終的結果也自然就是讓蔡英文撿到了天大的便宜,給了綠營谷底反彈的契機。

2018年底時還遍佈的「討厭民進黨」怒氣,2019年卻渾然不見。這固然有「芒果乾」因素,但民進黨在2018九合一選舉中,早以「顧臺灣」作爲競選主軸,爲何2018賣不出去的「芒果乾」,能在2019賣出去呢?有論者可能會提及1月的《習五條》和6月激化的香港「反送中運動」。但從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數據來看,這兩個時間點都並非是國民黨好感度、藍營基本盤和藍營參選人支持率下降的關鍵時點,反而是在國民黨初選白熱化的4月,成爲關鍵的轉捩點

進一步來說,這場殺到見骨、醜態畢露的初選,不僅讓泛藍失去凝聚,更是讓社會驚覺,原來國民黨還是原來的國民黨。因此在發現藍營的真面目後,不少人認爲九合一選舉已經給民進黨足夠的教訓,於是「討厭國民黨」的情緒又回來了,覆蓋或抵銷掉「討厭民進黨」的怨氣,讓藍營流失掉大量中間選民的支持。

甚者,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目前的國民黨始終沒有展現出準備好重返執政的姿態。對新媒體網路與輿論民情的不接地氣、老態龍鍾的論述攻防、毫不遮掩的青年斷層、只顧個人私利而不顧大局的政治算計,充斥各大媒體版面上。

藍營積弱不振,對臺灣並非好事。一旦國民黨無法扮演好負責的在野黨、守護臺灣,會讓民進黨假借民主自由、愛臺灣之名,把臺灣帶入死局。倘若國民黨仍只想服用「權鬥春藥」,而不進行體質調整、從根救起的改革,那麼即使僥倖執政,也只會送槍給民進黨,讓臺灣繼續空轉,上演希臘式宿命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