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要以總統高度化解政爭
中國時報社論
在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拋出「雙罷免」的宣戰書,造成朝野關係震盪,民進黨內亦一片錯愕後,經過幾天的發酵,兼任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終於定調,要求把現階段的任務重點放在「維持穩定的憲政體制運作」上。
在對外聲明中,賴清德還稱,民進黨對各地公民團體「自主發起」的罷免行動給予尊重。但明眼人皆知,這已意味着民進黨要與「大罷免」行動拉開距離,不爲各選區罷免活動的成敗負責;實質上,更不同意柯建銘在「一人記者會」中所揚言的「雙罷」主張。
罷免若起 國家陷入內耗
執政黨黨團的國會領袖公開號召全民,要把在野黨的所有區域立委從國會中清除出去,這在任何一個民主政體中,都是對政黨政治原則和權力分立體制莫大的挑戰。如今,柯建銘的個人主張既未得到民進黨黨團成員的多數支持,更被民進黨中央強行按下,賴清德就應使柯建銘知所進退,爲他此前的唐突暴論負起政治責任,以真正澄清執政黨在「雙罷」問題上的立場,洗脫民進黨中央與柯總召唱雙簧、玩兩手策略的疑慮。
除了賴清德外,在民進黨內甫親身感受過基隆「罷樑」失敗後座力的秘書長林右昌,則把話講得更明。林右昌說,新總統上任未滿1年,現在就談罷免,變成全面對抗,以後「行政院怎麼辦,接下來的執政怎麼辦?」這是大實話,只是林右昌是否還記得當初帶頭掀起「罷樑」的往事?
賴政權還有3年多的任期,若大罷免風暴驟起,則朝野關係將完全破裂。恐怕連例行的政府預算案要通過、行政院長要完成施政報告,都將倍加艱難,遑論攸關解決臺灣結構性難題的民生、能源、產業創新等重大法案。各選區的罷免流程一旦啓動,至少爲時數月乃至1年方見結局。此後緊接着又是2026年縣市長選舉、選後的內閣改組,和2027年將近一整年的大選馬拉松。
果若如此發展,臺灣政壇到2028年初前,將連一段大致平靜足以和衷共濟、謀畫長遠問題的安穩期都沒有了。在府會高度撕裂、各選區兵馬倥傯的政情下,賴政府又能做出什麼政績?賴總統哪還有爭取連任的立足基礎?
從憲政學理而論,代議士的法定任期本體現了對授權其行使權力背後民意的尊重和保障。就算個別代議士因嚴重失職或言行不檢,遭到選區內民意的強烈質疑,亦應本乎各選區在地民意的自然伸張和正反博弈,而決定其去留。這纔是憲法中,以罷免作爲一種民主救濟手段的真義。而斷無由國會中居於少數的執政黨帶頭,要求罷掉佔多數的全體在野黨立委之理。
人民至上 整頓黨內混亂
更何況,「大罷免」的主張幾乎等於要公然推翻1年前立院改選的結果,使本屆國會的任期提前告終,更讓藍白合佔相對穩定多數,藉以制衡少數執政的民意共識橫遭註銷,國會大權遭到襲奪。這也難怪,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不得不端出「以戰止戰」的準備。
新國會上路未滿1年,朝野關係就淪落如斯,歸根究柢,還是執政黨失去「完全執政」後,無法一如過去呼風喚雨的失落;以及朝野兩岸路線的分歧,和綠營自我催眠的「恐中情結」擴散到各個領域所致。
從國會改革法案到《憲法訴訟法》等3法修正案的通過,民進黨一概不接受,認爲是對執政的挑戰。對於《憲訴法》提覆議,行政院長卓榮泰仍大聲喊道,是爲了要捍衛憲政體制,也要捍衛人民基本權利。正因爲大法官一片綠油油的結構,做出類似「實質廢死」的反主流民意裁決,沒有捍衛人民權利,在野黨才提《憲訴法》的修法。民進黨的執政團隊已經和民意愈走愈遠而不自知,不從源頭解決,朝野有和解的可能嗎?
此外,不論是藍委組團赴大陸交流,還是個別藍委的兩岸足跡,都被一些綠委渲染爲「北京已經在長臂管轄立法院」。任何議案在野黨但凡有異議,或在議事流程上角力,就被執政黨貼上「沒收民主」的標籤,甚至侈言藍白的參選就是爲了「要亡臺賣臺」。
正本清源之道,還要靠賴清德自己斷然出手,整頓黨內「側翼認知主流化」的混亂,才能煞住對政治形勢的連連錯判,趨近民意,並消解朝野之爭。唯有賴總統站在黨派之上,以照顧全民利益爲着眼,這樣的治理和施政纔有明天。